硯一種文具。用以磨墨。“硯”與 “研”同義同音,古代多用 “研”字。《釋名》 曰: “硯即研。”《後漢書·班超傳》云:“嘗輟業投筆嘆曰: ‘……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唐劉禹錫 《送鴻舉師游江西》詩云: “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 [硯之始原] 硯創製于何時,不詳。《事物紀原》 曰:“仲田作硯。”《文房四譜》載有:“黄帝得玉一鈕,治為墨篆,曰 ‘帝鴻氏之硯’。”但無源流記載。日人飯島茂以為:據中國文化發達史考,硯肇于商、周。秦有瓦硯,漢有石硯。今所見甲骨文中,有墨書者,復因 “戰國筆”之發現,故能確認上古時已有硯臺存在。隨着漢墓之陸續發掘,殉葬硯亦屢有出土,足見漢代硯已普及焉。漢墓出土物中,有凹心硯,知其人必與文事相關,是硯為其珍愛物而隨葬之。出土唐硯中,多係石製。“漢石硯”之說,尚俟深考。 [硯之别名] 硯臺擬人别稱甚夥,如: 陶泓——唐韓愈 《毛穎傳》曰:“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陳玄者,墨也。楮先生者,紙也。北宋蘇軾云: “陶泓不稱管城沐。”羅文——蘇軾《萬石君羅文傳》曰: “中書舍人羅文,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云云。玉帶生——張憲《玉帶生歌》 自注: “玉帶生,端人也。事文丞相,為文墨賓。”文丞相即文天祥。硯田——田乃農夫之資財,而文人墨客,愛硯如田。明唐寅詩云: “硯田無惡歲,酒國有長春。”石虚中,即墨侯——《文房四譜》曰:“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器度方圓,中心坦然,拜即墨侯。宣城毛元銳、燕人易玄光、華陰褚知白同出處。”潤色先生——《清畢録》有:“薛濤《四友贊》曰: ‘磨潤色先生之腹。’” [硯之用材] 硯材種類繁多,大别如次: (1)石類——粘板岩、變成岩、輝绿凝灰岩等。 (2)玉類——翡翠、黄玉、瑪瑙、玉等。 (3)金屬類——金、銀、銅、鐵等。 (4)燒物類——澄泥、陶、瓦、磚等。 (5) 植物類——竹、木、漆、纸等。 (6)動物類——牙、化石等。其中有的無鋒芒,或不適宜製硯。本書各項中另有解說。 [石硯之種類] 以製作時代别,有宋硯、明硯、清硯;按產地而别,有如下數十種: 端溪石、歙州石、紅條石、松花江绿石、興化石、駝磯島石、玉山石、螺溪石、黯淡灘石、彝望溪石、英石、益陽石、鸚鵡石、傀儡石、霍蘭石、花石、褐黄石、賀蘭石、吉州石、橋頭石、建州石、京山石、鞏石、金雀石、邢石、圭峰石、華嚴石、懸崖石、絳州石、紅磨石、谷山石、昆璧石、尼山石、紫石、壽春石、湘鄉石、𡾼村石、石城石、宣州石、仙石、大定石、大沱石、玳瑁石、丹石、茶磨石、郴州石、通遠軍漞石、白河石、蠻溪石、七里灘石、福州石、浮光石、分宜石、文溪石、鳳凰石、奉化石、放光石、方城石、蒲江石、明山石、栗亭石、龍牙石、瀏陽石、绿沈石、靈璧石、廬山青石、刷糸硯,等等。以上諸種硯石,各具其特性。另有 “端歙”之目,意謂端溪石與歙州石并為雙璧。 [硯之形製] 主要有墨池(蓄墨處)、墨堂(磨墨處),其形殊异,頗不統一。猿面硯、風字硯、太史硯、蘭亭硯、井田硯、石渠硯、鐘形硯、硯板、凹心硯等,形製較規則,其他模效動、植物者,則千差萬别,各創其新。本書 [硯式]項中有解說。 [石硯之色紋] 衡量硯色,因人而异。《端溪硯譜》曰:“石性貴潤,色貴青紫。乾則灰蒼色,潤則青紫色。若性枯燥,色黄褐,皆下品也。”吴石華《端溪硯史》曰:“石色白為上,青次之,紫又次之,灰蒼黄褐為下。如雲之英英,水之淵淵者,色之上也; 如陳泥、如槁木,索無生氣者,色之下也; 生氣既盡,雖白與青,亦弗貴矣。” 以白為石色之上乘,不知何故也。 以上所舉硯石中,端、歙二石除重其色外,于石紋亦極講究,人們對之研究甚多。本書各項中有解說。 [石硯之疵病] 石硯之疵,謂之“石疵”。即混入石中,有礙發墨、有損美觀之硬塊。所謂火捺、黄龍紋、金銀綫、鐵綫、水綫、麻雀斑、猪鬃眼、石釘、油涎光、蟲蛀等石紋,俱屬 “石疵”。凡不妨磨墨,有宜美觀之硬塊,則不為 “石疵”。若“石疵”面大,则屬“石病”矣。“石病”固為潑墨所忌,但有些却斑爛奪目。景日昣《硯坑述》中,列舉端石“石病”十種:砂釘、蟲蛀、鐵綫、重皮、驚紋、火捺紋、黄龍、鷓鴣斑、亂麻斑、翡翠斑。 [硯之聲] 以手扣硯,聽其聲而鑒其質,此法行于宋代。宋《歙縣說》曰:“聞歙州硯聲清越,宛如玉振。”蘇軾所謂 “泗濱如磬”,海岳外史所謂 “清越”,以及其他鏗然、鏘然、璫璫然、拍拍然、玲玲然、錚錚然等語,俱為形容硯聲之詞。而今每見“無聲”、“木聲”、“瓦聲”、“金聲”諸評語。“無聲”乃因其石粗糙所致;“木聲”者最佳;“瓦聲”者極硬,不適宜為硯; “金聲”者最次焉。 [硯之保存] 硯之保護至為重要。歷來硯著中皆設“藏硯”一項,意使臨池者注重。硯畢竟系硬脆物,易傷損,故多係臺蓋或硯匣護之。蓋、匣用漆為最上,其不渗水故也;紫檀次之。匣當略寬于硯,以使墨汁凝固時,硯易脱匣而無損。用綾錦包敷则益妙。硯不可當風及曝曬,否則易變質。嚴寒時節勿用佳硯,以防凍结,暫以普通硯臺替之。 有硯書曰:硯不厭洗,務潔净。日久带手澤,暗存古色,尤堪賞玩。世徒取破爛者及積墨者為古硯,甚而用意敲損、涂墨、生垢而效古狀,以至滑腻不堪用墨,豈為翰林之雅事哉?云云。總之,硯需不時清洗,使之不宿墨繡。若璺繡頑固,則以醋酸洗滌;若用之既久而染脂氣,則以稀釋之重炭酸清除;若硯之鋒芒既退,則以軟質砥小片輕磨硯面,遂宜發墨。 [硯之鑒藏] 硯乃高古之工藝品,為世所珍,臨池者可從中尋取藝術之享受。自唐、宋以降,致力于硯臺庋藏者不乏其人,而耽于硯之賞玩,嗜硯如痴者亦復甚夥。猶有酷好鑿研整研之雅事,鎸刻其苦吟之硯铭,陶醉于硯叢之中,即所謂“硯顛”、“硯狂”者。右手廢而以左手繼業之高鳳翰,屬其典型也。
高鳳翰左手銘石硯 硯砚,金文;篆yàn[石(意符)+見(聲符)→硯(《説文》:“硯,石滑也。從石,見聲。”硯:寫毛筆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數用石做成〈硯臺、筆硯〉。舊指同學關係〈同硯、硯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著筆墨畫硯,磁器古董,都極其古雅而精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