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 班簋,殷周金文集成4341,西周中期 秉緐蜀巢令。 按: 方國名。
 石鼓文·車工 射其仿蜀。
 蜀西工戈,殷周金文集成11008,戰國晚期 蜀西工。
 廿六年蜀守武戈,殷周金文集成11368,戰國 廿六年,蜀守武造。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21,戰國 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爲天下母。 按: 虫符省寫。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7,戰國 猷(猶)口之不可蜀(獨)言也。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54,戰國 蜀(獨) 而樂。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60,戰國 蜀(獨) 則習父兄之所樂。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16,戰國
蜀★常◎常
甲骨文1象形,上象虫的头部,下象虫弯曲的形体;甲骨文2、金文、小篆变为表意,上象虫形,下从虫,隶定为“蜀”。本义读zhú,蛾蝶类的幼虫(是“蠋”的本字);又读shǔ,假借为古国名,由此引申为四川的别称。 【辨析】 以“蜀”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zhú:躅∣dú:髑∣zhuó:镯∣juān:蠲。 蜀shǔ (甲) (金) 本义为野蚕,《说文》:“葵中蚕也。”甲骨文画的就是一条眼睛突出的野蚕,即“蠋”。《韩非子·说林》说:“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大约在夏代,古蜀国人开始养蚕,成了蚕丝之乡,故有“蚕丛”之称(商朝以前,四川称蜀。据《渝州记》说,阆白水东南流,三曲如“巴”字,故名“三巴”。后合称巴蜀,沿用至今)。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hǔ 属(“屬”的简化,亲属) chù 觸(简化为“触”,接触) 斶、歜 zhu 阳平:燭(简化为“烛”,蜡烛) 蠋、躅 上声:属(属望) 嘱(嘱咐) 瞩(瞩目) zhuó 濁(简化为“浊”,清浊) 镯(玉镯) dú 獨(简化为“独”,独立) 髑(髑髅) 相关链接 蠲(juān),会意字,有益的野蚕,同蜎(yuān),借为“捐”。
蜀*shǔ(13画)
  【提示】罒,第四笔宋体是竖,楷体是撇。 *蜀shǔ13画 罒部 (1) 周代族名、国名。在今四川省西部。其首领蚕丛始称蜀王,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置蜀郡。 (2) 古代国名。 1. 蜀汉的简称,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也称蜀、蜀汉。公元263年为魏所灭。 2. 五代时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为后唐所灭,史称前蜀(公元907—925年)。 3. 后唐孟知祥在蜀称帝,国号蜀,为宋所灭。史称后蜀(公元934—965年)。 (3) 四川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