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伯司簋,殷周金文集成3784,西周晚期
足(世)子孫孫(寶)用。

之乘辰鐘,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1409,春秋
自余䣄王旨後之孫, 足利次留之元子。

古璽彙編45,戰國
足茖司馬。

古璽彙編946,戰國
肖(趙)足。

戰國楚竹簡滙編·仰天湖二五號楚墓竹簡遣策34,戰國
足䌁, 新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11,戰國
大臣之不(親)也, 則忠敬不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3,戰國
言之善,足以終殜(世)。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2,戰國至秦
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

秦印文字彙編
王足。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西漢
有餘者𢿃(損)之, 不足者補之。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張家山漢簡·引書93,西漢
雇(顧)右足蹱(踵),力引之。

張家山漢簡·引書67,西漢
一曰: 夸(跨)足,折要(腰),空(控)丈(杖)而力引之,三而已。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君高升,極鼎足。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茂寔足以盈天地而昌六合矣。

元懷墓誌,北魏
周之魯衛,在漢間平,未足稱美於前代矣。

王基墓誌,北魏
任性超遥,有毛關雅量; 傲然獨足,齊鴻遥神趣。

董道生造像記,北周
是以虚空等量,息顯□□,□通自在,八解是足。

吴嚴墓誌,隋
揚名於後世,足爲孝子之事親終矣。

李則墓誌,隋
仁堪懷遠,威足摧剛。

崔祐甫墓誌,唐
公神隨務勞,疾與時邁,自秋徂冬,手足半廢。

郭敬墓誌,唐
逸足方騰,迅羽光落。

石經周易,唐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説文》: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足”由象形初文(《甲骨文合集》2878)演變而成, 从止, 象臀部到腳底之形; “止”亦有在頂部者, 如。 學者們將此字釋爲 “足”或 “疋”。 “足”、“疋”古本無别,後來分化爲二字,“足”上部寫成閉合的“○”形或“口”形。觀甲骨文字形,“足”原始意義應當包含了止(即今所謂腳板)、脛(即小腿)、股(即大腿)三部分。
“足”的本義指整個下肢。《戰國策·趙策四》: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後來 “足”所指範圍縮小,成爲腳掌的通称。《左傳·莊公八年》: “公惧,隊(墜)于車,傷足喪屦。”
魏晉以後的石刻中,“足”下部常被寫成近“之”形。

足,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早期字形象人膝至脚的全形,而於其下方或上方附一 “止”。“足” 在上古指今之小腿和脚,後世則指今之脚。而今之脚,上古則稱爲 “止”。戰國時字形由 “足” 分化出 “疋” 字,或讀如“胥”,或讀如 “雅”。“足” 的字形 《新甲骨文編 (增訂本)》收入“疋” 字頭下。“足” 本用於人,引申用以指稱動物肢體、植物根莖或物體基部。又引申爲足够、富足、滿足等義。卜辭或用本義。銘文或用輔助義,或用作人名。
楚簡帛文作,對比二形,可知“足”“疋”混用并非無由。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常◎常


zú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上象膝盖或胫骨,下象脚趾,隶定为“足”或“疋”。本义为人体下肢的总称,包括小腿和脚,引申为脚、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假借为富裕、充足,由此引申为值得、副词(表示够得上、充分达到某种数量或程度)等。
【辨析】
❶“疋”读shū时与“足”同;又读pǐ,是“匹”的异体字;又读yǎ,与“雅”同。
❷以“足”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脚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类:a.指下肢器官、与脚有关的事物,如“趾、跟、距、蹄、踪、蹊、路”;b.指脚的动作及状态等,如“跋、跌、跑、跨、跪、跳、踢、蹈、跛、踟躇、蹒跚”。
❸以“足”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cù:促∣zhuō:捉∣zhuó:浞∣chuò:龊。
❹足/脚 上古时代,“足”的意义有广、狭之分:广义包括股(大腿)、胫(小腿)、跖(脚掌),是下肢的总称;狭义指胫下接触地面的部分(脚)。上古的“脚”指胫(小腿),中古以后转指胫以下的部分,与上古“足”的狭义相当。

甲骨文为象形字,“口”,本为圆形,表示小腿的横切面,“止”为脚板。生成的形声字有:

促(促进)
蹙(蹙额)
蹴(一蹴而就)
zhuo
阴平:捉(捕捉)
阳平:浞(《广雅》:“浞,水湿。”)
chuò
龊(龌龊)

(zú)

从止。止,古“趾”字。象脛骨形。

甲骨文;金文;

[口(意符) + 止(意符) →足(《説文》:“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足,甲骨文與“正”同形,靠卜辭的文義得以區别。人的踝部以下叫足。引申爲器物下部像脚一樣的支撑物〈三足鼎立〉。所謂“足够”,擬得自“三足最穩”,兩條腿固然不穩,四條腿也不穩。幾何學認爲:三點决定一平面,兩點决定一條線,四點則决定三個平面,當然搖擺不定。鼎爲三足,説明古人已經懂得這個道理。也有四足鼎(另一點在同一平面上),但較少見。富裕〈充足〉。)]
[秦] 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西漢] 司馬遷 《史記·平淮書》:“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不遭到水災或旱災,則人民能够自給,每家富足。)

*tsjewk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人之足也。在體下。从口、止。凡足之屬皆从足。(二篇下)
疋字變形,腿連腳趾形。

(zú)

,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即玉切)
徐锴《系传》:“口象股胫也。”王筠《文字蒙求》云:“足,从止。止,古趾字。口象胫骨形。”[1]学者多认为“口”象股胫之形。杨树达云:“肱、掌、指全部为手,股、胫、蹠、跟全部为足。足从口者,象股胫周围之形。”[2]后专指踝骨以下部分,今称脚。先秦文献用例,如《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足部收属字八十四个。足部字大都与脚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名词,有的是下肢器官,有的是与脚有关的东西。例如:“踝、跖、距、跟、蹄”等。第二类是动词,表示脚的各种动作的动词,数量居多数。例如:“跋、跌、跨、跣、跳、踊、践、踢、蹈”等。第三类是形容词,表示脚的各种动作的状态,如“跛、蹇”等。

(7画)

*

7画 足部 
(1) 脚: ~迹|~球|手~。
(2) 器物下部像脚一样的支撑部分: 鼎~之势。
(3) 充实够量;不缺乏: ~够|充~|丰衣~食|~有五斤重|不~三十人。
(4) 完全: ~以证明|~可以写完。
(5) 值得;够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不~为凭|微不~道。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