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丑略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按】辵,古文作,象人腳在大道之上,會意行走。 小篆以止爲停止義,不知古文形體,屬於理據重構。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乍行乍止也。从彳、止。凡辵之屬皆从辵。讀若 (段注曰衍文)春秋傳曰:辵階而走。(二篇下)足行走於道路上。
“,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读若《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走’。”(丑略切)段玉裁注:“《公食大夫礼》注曰:‘不拾级而下曰辵。’郑意不拾级而上曰栗阶,亦曰历阶,不拾级下曰辵阶也。《广雅》:‘辵,奔也。’”甲骨文或作登,从行,从止,表示在路上行走。甲骨文之“逆”字[1]所从诸形,则为行字的一半,表示街道;而“止”为足趾象形,合起来表示行义。卜辞中借用为人名和地名。所谓“乍行乍止”,是忽走忽停。张舜徽云:“辵即彳、亍二字之合音也。盖缓言之为彳、亍,急言之则为辵矣。彳、亍语转为歭,足部下云:‘歭,不前也。’是其义已。又语转为跮踱:‘乍前乍却也。’见《玉篇》足部。今俗称缓步为踱,如云踱来踱去,当以辵为本字也。”[2]它一般作偏旁部首,很少单独使用。辵部的属字有一百一十七个,重文三十一个。凡从“辵”的字大都与行走、行动有关,多数是动词,如“追、逐、迈、进、巡、还、迎、送”等;其次是形容词,如“迅、速、远、近、辽”等;只有少数是名词,如“迹、道、迒”等。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