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17,戰國 (察)則亡避(僻), 不(黨)則亡悁(怨), 𨑗(上)思則□□。
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2,戰國至秦 是以聖王作爲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惡俗。
元略墓誌,北魏 遂潛影去洛,避刃越江,賣買同價,寧此過也。 按: 碑刻“避”,其二级部件“辛”時或誤增一横寫作 “”。
高元珪墓誌,唐 公時尚幼,屬奸臣擅權,誅滅豪族,避此禍,易姓高氏。
崔沔墓誌陽,唐 豈曾子之問,避席以知; 金人之銘,緘口乃慎。
崔師墓誌,唐 糺謬繩違,不避强禦; 懷貞履慎,有若冰霜。 《説文》:“避,回也。从辵辟聲。” “辟”甲骨文作形或形, 从辛从卩, 象以刑具施於人身, 本義爲刑、法。“辟”後多借作“嬖”、“僻”、“避”、“闢”、“譬”等,各增偏旁而形成多組分化字。卜辭之“辟臣”,即後世之嬖臣。
避★常◎常bì形声,从辵,辟声,本义为躲开、避开,引申为避免。 【辨析】 避/躲 见91页“躲”。 避金文;篆bì[辶(辵,意符)+辟(聲符)→避(《説文》:“避,回也。從辵,辟聲。”避,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春秋] 孫武《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軍隊作戰就像水的運動,水勢必然由高向下,軍隊作戰必須避實擊虛。) [宋] 柳永《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浣紗遊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 *避bì16画 辶部 (1) 躲开;让开: ~开|回~|躲~|~~风。 (2) 防止: ~免|~孕|~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