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繼古文、篆書之後,流行世間之書體。大别為兩類:一屬實用性古隸,一屬典禮、公式性八分 (漢隸),兩者總稱為隸書。 [古隸] 秦以前,篆書為主要書體。後在運用過程中,世人深感篆書諸多不便,遂加整理,使之簡略,改曲綫為直綫,成為易寫、快速之新樣式,此即“隸書”也。為區别計,稱之 “古隸”或稱 “秦隸”。對 “隸”之始源,有起於徒隸(史官) 書之說,或釋為隸於小篆之書。又曰 “左書”,即“佐書”。相傳秦時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程邈,坐罪繫雲陽獄十餘載,其間損益大篆、小篆,始造隸書三千字,世人采為 實用之書。其實,隸書雛形早於春秋戰國時代之貨幣,即列國布中得見。迄秦,篆書已不適應社會之需要,遂被隸書取而代之。古隸代表作有 〈五鳳二年刻石〉、〈萊子侯刻石〉、〈三老諱字忌日記〉、〈開通褒斜道刻石〉、〈大吉買山記〉 等,而於銅器、陶器、木簡中亦多見。 [八分] 隨着古隸之盛行,篆書形迹漸稀,僅見於典禮之屬。爾後産生裝飾性波勢,横畫末如髭右拂,兩足左右形似,此即所謂 “八分”者。俗稱 “隸書”,又相對“秦隸”而曰 “漢隸”。此乃西、東漢之代表書體,其使用範圍多限於典禮與公式,而非廣泛實用書體。傳世漢碑,多此樣式,令人眩惑,而誤以為斯時之實用書體。“八分” 一詞之本義不詳,有 “八分古意”、“二分新意”之論,或釋為 “八字分背”,如此種種。所謂 “八字分背”,即若 “八” 字形,字呈向背之勢。此說最得要義,首肯者甚衆。關於八分書之起源,自古傳為東漢上谷王次仲所造,然不足信,俟考。八分書之代表作有 〈禮器碑〉、〈西岳華山廟碑〉、〈曹全碑〉、〈張遷碑〉 等,此類遺作殊多,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諸代均可見矣。當今論碑者,每言及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