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雇(顧)望 生命演绎的道理
释义

雇(顧)望 生命演绎的道理



(甲)


“顾” 与 “望” 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概括,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目标; 然而只有理想与目标,没有学习和总结也不行。“顾” 与“望”是理想与目标、学习与总结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瞻前顾后。
瞻前顾后,网织了人生,给生命提供了智慧,增添了重量,同时也给生命的存在增添了光彩。

“雇”与“望”都是两个很古的字,古色古香,古意古妆,当然演绎下来也就相当够味。
“雇”与“望”都是头部的重要动作,但是“雇”的造意是来源于向后看,而“望”的造意则来源于向前看。
文字 (即汉字,不包括拼音文字,其实拼音文字不叫文字,而应称作纯表音符号。) 虽然滞后于语言而诞生,但它绝不是为着语言的尘俗而降生。文字,不是语言的附庸,而是独立于语言之上的高超骄子。
“雇望”放在一起说,并非解词。


甲骨文❶的 “雇” 从户,从隹,户亦声,为带有象形韵味的形声会意字。“户”是单扇门的标意符号,在这里是庶民之所居; “隹”(音追),在形意上,古今人们都作为鸟类动物的标意。“雇”,户下一回过头来的飞鸟,其标意为,鸟回头又飞于户下。
甲骨文
❷的“雇”(), 户在鸟下, 与甲骨文❶标意无异。“雇”金文未见。小篆、楷书❶的“雇”,从隹,户声,仍为形声会意字,只是少了几分象形的蕴质。
“雇”殷墟卜辞用作方国名,“才(在)九月,王正(征)人方,才(在)雇”,“王步自雇于嘉,亡(无)灾。”古雇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雇城。“乎(呼)取雇白。”是说雇国的首领被擒获。
“雇”的本意是指九种能提醒农户使之不违农时的候鸟。“雇”具“回过头来”的意蕴。是说这些候鸟秋冬飞去,春夏又飞回来,栖身于农家户下,关雇着农业的播种收获。
大约5000——6000年前,海岸线下移,东海滩涂广袤地区,在以少昊伏羲为酋长的东夷族落,将炎帝神农氏从莱草培育出的小麦引种这一地区,从而使豫东平原与海岱区域农业文明得到了长足发展注。据说那时有九种鸟秋去春来,预告农业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尤其是有种鸟,不仅可以预告天气的变化,还会督促农人即时收获。因此,炎帝之后裔少昊氏就以鸟为本氏族的自然崇拜物。
据 《左传·昭公十七年》 载: 东周春秋时,少昊伏羲后裔郯子朝见鲁昭公,席间昭公问郯子: “少昊氏鸟名为官,何故也? ”郯子将“雇” 的问题回答得相当清楚: “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適(恐读者与 ‘适’ 混,这里仍用正体) 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司历正也。玄鸟氏,司分 (春分、秋分) 者也; 伯赵氏,司至 (夏至、冬至) 者也; 青鸟氏,司启 (立春、立夏) 者也; 丹鸟氏,司闭 (立秋、立冬) 者也; 祝鸠氏,司徒 (教民) 也; 鴠鸠氏, 司马 (法制) 也; 鳲鸠氏, 司空(土建) 也; 爽鸠氏,司寇 (捉盗贼) 也; 鹘鸠氏,司事 (农事) 也。五鸠,鸠民 (安抚人民) 者也。……九扈 (同雇) 为九农正 (这九个“雇” 即九种鸟,是主事农业的官),扈 (即雇) 民无淫 (不误农时) 者也 。”
“雇”的本意是九种候鸟(实为九种管理农事的官员)事农。这九种候鸟,我们无暇去一一考证,然而有几种至今常遇的候鸟,是应该在这里提说一下的。其中一个是布谷鸟,即鹘鸠,农人春播时节,布谷声声,“播谷! ”——“播谷! ”唱的是一种催种曲。一是鳲鸠,也即鶌鸠(家乡称“铁连耞”黑色),常占黄莺巢窝而居,夏收前小麦成熟期,东方既白,只听它“迟睡早起! ”——“迟睡早起! ”地叫个不停。小麦上场,它又是“一亩地,打石(音担,非石头之石)五! ”——“一亩地,打石五! ”。还有种酷似黄莺的鸟,夏收前,“算黄算割! ”——“算黄算割! ”生怕小麦熟落似的。韩愈就有诗句:“葚黑老蚕烛,麦黄韵鹂鹒。”(《城南联句》)千百年来这些年年如此,以一贯之光顾农人门下的来客,为龙口夺食的夏收,增添了紧张繁忙的气氛。
由于 “雇” 年年回头,光顾农人,催人耕作,后来语意的拓宽,又分化出从人,雇声的“僱”和从页雇声的“顧” 字来。
“顧” 从页,雇声,形声会意字。“雇” 的本意是回头,古人似乎以为那是“鸟” 的回头,故增加 “人头” 的形符 “页”。“顧” 就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回头。“顧”,原本不过是一个 “回头看” 而已,但演绎下来,却要比 “看” 的意域广泛得多、高雅得多、神圣得多。
“顧”身价的高翘,显然与三国时周瑜的“顧曲周”和刘备的“三顧茅庐”故事的炒作有关。这后来的“顧”就成了“光顧”、“照顧”、“惠顧”,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顧问”就更加神圣了。可是“顧” 后来被 “文改” 们曲意作践,改成了大祸临头的“顾”,它那神聖高翘的气息一下子就被蒸发了。

甲骨文❶的“望”,从臣,从人,臣在人上,像人张目远望,为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甲骨文时,横为“目”,竖为“臣”,臣、目都是眼睛的标意符号。
“望”, 殷墟卜辞用作方国名, “癸子卜,㱿贞, 乎雀伐望羊。”这里的“望羊”非仰视的望羊,而是殷商时代的汪芒国,在今山东济南北。
甲骨文的“见”与“望”是有区别的: “见”,横目,标意为平常之视; “望”,竖目,标意为期及的远视。甲骨文
❷的“望”从人,从土,从竖目,仍然是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土”与“人”上下结合为“壬”(音挺,挺的本字),全字的标意为: 人挺着身子竖目张望。
金文的 “望”,从月,从壬,亡声,象形韵味消失,为形声会意字。小篆时“望”分两体: 一是“朢”,从臣,从月,从壬,取象于人挺身用目望月,为会意字;一是“望”,从亡,从月,从壬,“亡” 作为声符,为形声会意字。楷书将“壬 ” 讹变为 “王”,并将王作为声符,“望” 就成了 “月前帝崩” 的形象。
“望” 的本意是人挺着身子,举目张望,《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战国策·齐》 六: “其母曰: 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这些都体现了 “望”的本意。
“望”的引申之意有:
(1)期盼。《荀子·天论》: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敬仰。《诗经·小雅·都人士》: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3)德高。《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4)窗口。《晋书·舆服志》: “……上起四夹板,左右开四望。”
(5)祭名。古代祭祀山川,遥望而祭,故名。《尚书·舜典》: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左传·宣》 三年: “望,郊之属也。”
(6)名族。古代有声势的世家豪族,宋·秦观《淮海集·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
(7)月圆。《释名·释天》: “望,月满之名也。”
(8)招牌。“望”,即望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9)比较。《礼记·表记》: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矣。”
(10)怨恨。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责怪,《史记·张耳陈余传》: “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古往今来,人们有时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怨恨、责怪的事情常有发生,但一般不一定产生悲剧的结果,而产生悲剧结果的倒也不少,君不见各地多有的“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大抵都是这种“望而生怨”的结晶。安徽当涂县西北,有望夫山,传说昔有人往楚,数年未还,其妻登此山眺望,乃化为石,因以名。许慎在《说文·亡部》对“望”做了这样的解释: “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它虽然没有道出“望”的本意,但也不失为这些“山、石”之类做了一个极好注释。不是吗?你看,一钩残月,渐渐西沉,在这寂静冰凉的世界里,少妇强挺身子,望眼欲穿地一动不动,期盼着亡夫的归来。
在母系解体,父系确立,家庭出现,农耕发展,征战、劳役频繁的年代,“望”最能体现贤妇盼夫回归的迫切心态。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贵族阶级,文人雅士,酒足饭饱,赏月诌文。皓月当空,望者甚众,望着望着,就发现了月亮的许多秘密: 月圆为“望”; 月匿为“朔”。于是才有许慎“朢,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 (《说文 ·壬 部》) 拍马屁的附会牵强。
“顾” 与 “望” 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概括,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目标; 然而只有理想与目标,没有学习和总结也不行。“顾” 与“望”是理想与目标、学习与总结辩证的统 一,这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瞻前顾后。
现代人与许慎的 “望”截然不同,人们把自己与天地万物拉开距离,在茫茫宇宙中自感孤独神秘,必然仰望星空,望到月亮,望到众星捧月,望到牛郎、织女……于是来了飞天梦,于是有了绕月行,这些都尽在一个“望”字之中。2007年5月,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向师生们说: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眼光极远,胸怀极宽,寓意极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大同,宇宙生命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和谐共处,尽在“望”中追求,尽在“望”中实现。
瞻前顾后,网织了人生,给生命提供了智慧,增添了重量,同时也给生命的存在增添了光华。
顧、望,人的生命演绎的道理。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