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 甲骨文合集8189,殷 壬申步,貞乎□在鼻……在棋。 按: 用作地名。
 甲骨文合集1098,殷 ……癸未……方于……[羌]傒一……馬二十丙㞢□。 一月在鼻[卜]。
 古璽彙編2555,戰國
(昭)鼻。
 古璽彙編2566,戰國 場(昜) 鼻。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45,戰國 耳𡧟(目)鼻口手足六者, 心之 (役)也。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83,戰國至秦 嚙斷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論各可(何)殹(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
 漢印文字徵 唐鼻。
 漢印文字徵 辥鼻。
 黄庭内景經,晉 鼻神玉龍字靈堅,耳神雲閑字幽田。
 無量義經,北齊 額廣鼻脩面門開。
 元範妻鄭令妃墓誌,隋 割耳截鼻,彼獨何人?
 高隆基墓誌,唐 纂胄炎帝,鼻祖齊姜。
 陀羅尼經碑,唐 乃至墮大阿鼻地獄。 《説文》: “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凡鼻之屬皆从鼻。” 表人體面部器官“鼻”之字,甲骨文實用“自”,説見前文“自”字下,此處不贅。而甲骨文“鼻”字在“自”上疊加聲符“畀”以别於“自”,而用以爲地名也。古璽用作人名,其語源是否相關地名目前尚難深究。後世或因“自”字兼職過多,遂專以“鼻”爲人體面部呼吸器官之字。
鼻★常◎常
bí形声,从自(“鼻”的本字),畀(bì)声,本义为鼻子,引申为开创、器物上突出或带孔的部分或零件。 【辨析】 以“鼻”作意符构成的字,意义多与鼻子有关,如“鼾”(hān)指熟睡时的鼻息声,“齁”(hōu)指鼻息声,“齉”(nānɡ)指因鼻子堵塞而发音不清,“劓”(yì)指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 鼻 (bí)引气自畀也。 【按】畀,音bì,給予。 鼻 甲骨文; 篆bí[自(鼻本字,象形)+畀(聲符)→鼻(《説文》:“鼻,引氣自畀也。從自畀。”不確。畀是聲符,無意義。鼻,呼吸器官的開端。引申爲開始〈鼻祖〉。又因凸出於面部,故稱器物上凸出以供把握的部分叫鼻〈印鼻、劍鼻〉。中醫認爲鼻與肺無論在生理或病理上都密切相關:“肺和則鼻能知臭香〈《靈樞·脈度》〉;“肺氣虛,則鼻塞不利”〈《靈樞·本神》〉。)] [宋]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 *鼻bí14画 鼻部 (1) 呼吸兼嗅觉器官: ~孔|~梁儿|~腔。 (2) 某些器物上凸出或带孔的部分: 印~|门~儿|针~儿。 (3) 〈书〉创始;开端: ~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