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叁 书为心画的意象美
释义

叁 书为心画的意象美

上面具体谈到了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 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 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但是,除了这些有形的 “实体”,书法作为艺术,它还可以上升到书写者的气质和情怀的层面,达到人与自然沟通相契,活化生命意向的作用。当它达到一个很高境界的时候,是心手相忘,书笔相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境是书艺所真正得以安顿的归宗。所以许多人把书法作为人的一种内修的方式,练习书法能使人心得到安顿,这种作用和层次,我们称它为境界。所以书法第一和形有关,第二和象有关,最高层次和境有关。达到高境,达到忘境,达到活境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扬雄说: “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但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命题的经典论述。刘熙载 《书概》说: “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对整个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界定。
艺术是人的创造。书法与其他 一切艺术一样,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心智、性情、修养乃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早在汉代后期书法的艺术性质初步被社会所承认的时候,赵壹就已经指出这一点: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传为钟繇所作的 《笔法》说得更加简洁: “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但是书法艺术在此方面的表现,又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特殊性。唐代张怀瓘说: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文章言志抒情,犹可饰伪,而书法则无从遁形。
文章可以模仿,而书法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也模仿,甚至有些传世经典作品就是拟作;但即使是最严格的手工复制,也必定会留下书写者本人特点的蛛丝马迹。故唐代孙过庭《书谱》说: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文章可以反复地加工修改,而书法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可以捕捉书写者的即时情绪和心态。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 “写 《乐毅》则情多怫郁,书 《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因此他认为书法可以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王澍完全赞同他的分析,并且引申来评判颜真卿的作品: “ 《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 《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 《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项穆 《书法雅言·心相》对此作了简明的总结,明确地把书的 “相”作为已经显现的人 “心”。他说: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既然书相即是人心,则关于人心的各种要求,也就相应地在理论上被提出来,对书法审美作出规定。刘熙载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 “德”,然而 “德”却是 “如其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代颜真卿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在宋代,而使他成为唐代书家冠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 “忠孝”形象。黄庭坚认为,苏轼之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学问文章之超卓: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道德、学问、文章,都是人格的一个部分,如何转化为书法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的关系。但是,这样的强调,使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许多观念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提高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朝书法艺术方向发展的同时,并未完全脱离实用的价值轨道,哪怕出现了纯艺术化追求的若干书法大家,也未使书法成为少数艺术家所独有的珍品。“由于与日常的文字书写息息相关,而文字的应用又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众多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从事本职或日常生活所需的一般活动的同时参与书法艺术的创造。”这样,就使得汉字形体审美的泛化,始终维持在大众参与的前提下。唐朝所形成的“森严的法度、精绝的技巧不仅足以将众多的凡夫俗子逐出书法艺术的殿堂,也对少数天才将书法与其他精神生活相沟通产生了束缚,因而与泛化的定式背道而驰,于是,自唐以降,背离唐法便成为天才书法家与普通书法参与者达成的默契。”[5]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 决定书艺高低雅俗的关键并不在于形式技巧,而是形式技巧背后的作者人格及其精神蕴含。字外修养具有比字内功夫更重要、更本质的存在价值。这样一来,技法要求的降低,保证了书法仍然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并可与一切精神活动互渗的活动。


注释

[1] 引自杨辛. 艺术赏析概要[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10: 77.
[2] 刘志基. 汉字体态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49. 109
[3] [4]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EB]. 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06/09/21/010138658_02.shtml [2008-3-29]
[5] 刘志基. 汉字体态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9.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