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叔(督)侄 字说周公摄政
释义

叔(督)侄 字说周公摄政

(甲)


(金)
原来金文时期的“叔”,左半边的字形越来越向“上小”的形状发展,右半边是“又”(右手的标意)。“又”在甲骨文、金文时期是“佑”的初字。这“又”自然具有辅佑、保佑、庇佑、佑助、左右等含意。在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政权不久,他便溘然离世,当时成王尚小,作为武王之弟周公摄政的社会背景下,使用一个“叔”字来概括这一种大历史事实,文从字顺就再也贴切不过了。从此 “叔” 便二次定位,一夜升值,这当然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而却在
情理之中的事了。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时代。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突进时代。
周武王姬发灭商以后的第四年就魂归西地了,他的嗣子姬诵(成王)年幼,就由他的弟弟周公姬旦摄掌朝政。周公摄政七年,他的文治武功,给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重笔,其中文字的进化与发展可算是重中之重了。
周公,作为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开山老祖,他对汉字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功莫大焉。
说到 “周公辅成王”,就不能不扯出两个字:“侄”与 “叔”。叔侄关系及其称谓,最早出自于母系族落的后期,是用以区别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语言表示。对于中国亲属称谓的形成和增衍,徐耿华先生有过一段概述: “在我国,汉语亲属称谓体系是在周代形成的,它肇始于西周初年的周公创制,完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创立。在此以前产生了文字,为亲属称谓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判定亲属称谓体系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对于亲属的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对该范围内的亲属关系基本上都有了专门的、能够反映出上下尊卑和远近亲疏的称谓名称来揭示。在我国,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形成的明显标志是《尔雅》和《仪礼》两部文献的出现。” (《文史拾零》第31页,三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本节仅就 “叔”、“侄” 二字的字理及其演变、孳乳试图作一番揭示。说远道近、说东道西,总是用 “字”围绕着周公摄政这一命题的,故曰 “字说”。


甲骨文的 “姪”,从女,从至,至亦声,左右结构,为形声兼会意字。“至”具象形韵味,像箭矢落地。“矢”(箭头)在古代人们的意念里是男性性器的象征用字,“矢”下一横,是箭头落地的标意。“至” 在这里是个抽象概念,其寓意为男性性器终极目的的实现,具有“生”的含意。这和 “到” 的字理近似: 初生儿以 “刀” 与母体分离,由胎儿成婴儿来到人间故为 “到”。姪,《广雅·释诂》解释具坚挺牢固之意。姪从 “女”,女带有母系族落血统关系的遗痕,是以女性为对象揭示姑姪关系的,即姑的兄弟所生子女称姪。
金文❶的 “姪”,也是从女,从至,上下结构,其标意与甲骨文无异。金文
❷的 “姪”,是父系宗法制度出现以后的造字。从人,从至,至亦声,也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侄” 从人,是以男性为对象揭示叔侄血统关系的,即是对男性同宗兄弟所生子女的称谓。
小篆的 “侄”,是由甲骨文形体而来。1955年中国汉字改革中,“姪” 作为异体字被淘汰,“侄” 成了楷书的规范写法,从此 “姪” 废而 “侄” 兴。
姪,在母系族落的情况下,指女子称兄弟的子女;侄在父系宗法制度下,指本宗兄弟的子女。侄,后来也是除父系血统以外对同辈友好儿女的泛称。
《说文》: “姪,兄之女也。”许慎是按小篆形体所作的解释,显然不够全面准确。
“侄” 的概念相当古老,叔侄关系的存在也有相当的年纪,然而“周公摄政”才有可能将它加以强化,并推向了极致。
“叔”,甲骨文未见,这大概因为在母系族落群体里,男性对同族下辈通称子;下辈通称同族上辈男性均为父的原因。在那个年代里,“叔” 的概念起码是相当淡漠的,叔侄关系在那个时候是否确切建立,也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
金文❶的 “叔”,从 “尗”,从又(右手),像手中有物,为形声兼会意字。“尗”(音淑),豆类的总称。由于古往今来的汉字解释家,对 “尗” 的析形多有误解,因此就 “尗” 的字理还得多说几句。
“尗”,金文从“弋”,弋下三个小点,为象形字。弋是木橛的用字,这在本集《弋夷》一节中有过详细交代,这里恕不重复。弋,是用作点种豆类作物的工具,因为豆类是双子叶植物,由于土壤板结,播下的种子不易出土,在干旱和土壤板结的情况下往往蜷黄影响出苗率。用 “弋” 点种可以避免 “顶盖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作者有过躬亲的经历,可以自信地说,其个中道理领略无遗。弋下三点,点种时种子颗粒地标示。金文❶的 “叔” “又” (手)指中之物,也是豆类种子颗粒的标示。“叔” 全字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 人一手执弋掘洞(戳窝子),一手向土中(洞内)点播豆子。
金文
❷的 “叔”,省掉了手中的 “豆子”,其标意与❶无别。金文
❸的 “叔”,左上方仍为 “弋” 的甲骨文异体字形(参阅《弋夷》字形)。其标意与❶
❷无异。小篆与楷书承袭金文形体,隶作如字谜: “上就在上小在下,支字去掉十字架” 的 “叔”。
叔的本意是用木橛点播豆类,引申有拾取采摘之意,《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是说农人在七月就能吃上新瓜,八月采摘葫芦,九月是采拾麻子的时候。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不禁要问,“叔” 这样一个普通的、习以为常的点瓜种豆的字,何以能与带有封建宗法血统关系的叔侄的 “叔”挂起钩来呢?这自然是点破主题的发问。
原来金文时期的“叔”,左半边的字形越来越向“上小” 的形状发展,右半边是 “又”。“又” 不仅是右手的标意,而且在甲骨文、金文时期是 “佑” 的初字。这“又” 自然具有辅佑、保佑、庇佑、佑助、左右等含意。在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政权不久,他便溘然离世,当时成王尚小,作为武王之弟周公摄政的社会背景下,使用一个 “叔” 字来概括这一种大历史事实,文从字顺,就再也贴切不过了。从此“叔”便二次定位,一夜升值,这当然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而却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叔,自变成叔侄的 “叔” 以后,另造从草,从叔的形声兼会意字 “菽”,用以代替 “叔” 的豆类总称的义项。这还不算,自此以后,凡与 “叔” 或 “尗” 所组构的汉字,都或多或少沾了周公的光,个个都成了 “香饽饽”、“重量级”。不信吗?且看当年 “群芳谱”:
菽(尗): 豆类的总称。菽水,豆汁饮料,李商隐有“弓裘望袭,菽水承欢”(《祭韩氏老姑文》)的佳句。苏东坡《送程建用》诗句: “空余南陔意,太息北堂冷,……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 菽水比今天的 “薇薇豆奶” 还吃香呢。
寂: 清静无声,叔入主 “宀”,“一鹞入林,百鸟无声。” 无异议即无声。宋玉《九辩》: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后又引申为寂寞,《庄子·天道》: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于无声处听惊雷”,寂寞是暴发的前夜,喧嚣的世界也是从寂寞中走来。
:(音处)具奇异之意,而诡,人们则赋予它以怪异之闻。
淑: “叔” 与 “水” 结合,便具有清澈、善良、美好的品行。唐太宗李世民有“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的诗句。淑,为女德之幽闲贞静,女性一旦沾上 “淑” 字的边,那可就魅力无穷了。《诗经·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可见 “淑” 的磁感效应是如此的强烈。
椒: 即花椒,奇香,古代以椒和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椒房,皇后所居,后来为后妃的代称。杜甫《丽人行》: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白居易也有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长恨歌》)的诗句。清初反清文人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中故意镶嵌两个“叔”用以讽刺皇太极的老婆下嫁多尔衮“椒寂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的诗句。


周公辅成王画像石(图自《氏族宗法文明》)
俶: (双音词: 处,替)俶(音处),美善,《诗经
·大雅·既醉》:“令中有俶,公尸嘉告。” 是借装扮祖先接受祭祀之人的口,赞扬祝嘏的美善。俶(音替),卓异不凡的人才能称得上 “俶”。司马迁
《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后来 “俶” 的 “叔” 干脆被 “周” 所代替。可见“倜”也是叔,“周”也是叔,“叔” 同 “周”画了等号。“倜”,自然来头不小,自当非同小可。
就说这个 “戚” 字吧,从尗,从戊,尗戊组成会意字。“尗” 是农作的代码,“戊” 是战事的番号,尗与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戚”,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战事,它的 “忧患意识” 是与生俱来的。
再说这个 “督” 字吧,从叔,从目,叔目组成形声会意字。督,甲骨文是树 “弋” (木桩)测度日影之形,原从日。由于武王派其弟管叔、蔡叔监视殷都遗民,故改 “督” 从 “目”。督,“叔” 拭目以观。周公平叛,杀管叔,贬蔡叔,那是后话。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3: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