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 )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221,西漢 諸侯王得置姬八子、孺子、良人。
 鬱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題記,新莽 馮君孺人。 按:“需”訛變爲“ ”。
 漢印文字徵 尹少孺。
 漢印文字徵 左次孺。
 漢印文字徵 吴季孺。
 漢印文字徵 留翁孺。
 漢印文字徵 公孫仲孺。
 漢印文字徵 □少孺。
 王誦墓誌,北魏 泣血孺慕,幾於毁滅。 按: 孺慕,指對父母的哀悼、悼念。《禮記·檀弓下》: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 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鄭玄注: “喪之踴,猶孺子之號慕。”
 元朗墓誌,北魏 君孝行過禮,哀深孺慕。
 元維墓誌,北魏 君稱奇孺子,擅美聖僮。 按: 字形錯訛,“子”錯寫作“示”。 《説文》: “孺,乳子也。一曰輸也,輸尚小也。从子需聲。”
孺 金文; 篆rú[子(小孩,意符)+需(儒省聲)→孺(《説文》:“孺,乳子也。一曰輸也。輸尚小也。從子,需聲。”孺,吃奶的小孩子。孺與乳音同意近。因母子常在一起所以“婦孺”常連用,於是婦稱“孺人”,孺稱“孺子”。杭州人叫小孩“糯糯”,上海人叫小孩“囡囡”。“糯”“囡”音與“孺”近。膾炙人口的“孺子牛”故事出自公元前5世紀春秋之末。齊景公的兒子叫“晏孺子”,一天景公和他的兒子做遊戲,嘴裏銜著繩子學作牛,讓兒子牽住走,一不小心,兒子跌下,拉折了景公的牙。表示父母對子女過分疼愛。經魯迅一提倡:“俯首甘爲孺子牛。”於是“孺子牛”家喻户曉,婦孺皆知。又引申爲心甘情愿爲人民大衆服務。)]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弟兄聚一塊,和樂又相愛。) [春秋] 左丘明《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女(你)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 △孺rú17画 子部 儿童;小孩: ~子|妇~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