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恆( ) 甲骨文合集14749正,殷 ……恆。 按: 从月从二,會月在天地之間永恆之意。“恆”之初文。
 甲骨文合集14767正,殷 貞㞢于王恆。 按: “王恆”,殷某一位先公,有人認爲乃王亥之弟。
 甲骨文合集14768,殷 貞勿㞢于王恆。
 恆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199,西周中期 王曰: 恆, 令女(汝) (更)勱,克 (司)直(值)啚(鄙)。 按: 增心爲義符。
 曶鼎,殷周金文集成2838,西周中期 受絲(兹)五[夫]: 曰 曰恆曰 曰 曰眚。
 亙鼎,殷周金文集成2380,西周中期或晚期 亙(恆)乍(作) (寶)鼎, 子子孫永 (寶)用。
 包山楚簡·文書137反,戰國
上恆, (僕)徛之 (以)至(致)命。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01,戰國 占之,亙(恆)貞吉。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33,戰國 占之, (恆)貞吉。 按: 增口符。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6,戰國 智(知)足之爲足,此亙(恆)足矣。 按: 从二从外。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39,戰國 民心又(有)恆。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15,戰國 貞疾, 𠄨(恆)不死。 按: 省口符。
 秦文字集證·圖版172 恆。 按: 从心从月从二。
 秦文字集證·圖版172 智恆。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42背,戰國至秦 鬼恆責人,不可辭。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西漢 是以聲(聖)人恒善 (救)人。 按: 从心从舟从二。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危主者,恆在臣。 按: 从心从月从二。
 漢印文字徵 恆宫之印。
 熹平石經·周易·益,東漢 立心勿恆。
 郙閣頌,東漢 恒失日晷。 按: 从心从亘。
 山暉墓誌,北魏 粤延昌四年三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遷窆於北芒山恒州使君墓之東。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 庶令千葉之下,彌振金聲; 九原之中,恒浮玉樹。
 張冏妻蘇恒墓誌,隋 夫人諱恒,字娥妃,河南雒陽人也。 《説文》: “恆, 常也。 从心从舟, 在二之閒上下。 心以舟施, 恆也。 , 古文恆从月。《詩》 曰: ‘如月之恆。’” 從出土文獻來看,“恆”字的形體演變比較大。甲骨文从月从二,會月在天地之間永恆之意,爲“恆”之初文。西周中期,增心爲義符。戰國時期,增口符或省口符,亦有从二从外之寫法。秦文字中有从心从月从二的寫法,此可能爲《説文》古文所從。西漢馬王堆帛書从心从舟从二,爲 《説文》正篆所從,東漢定型爲从心从亘。
恆 (héng)从心,从舟,在二之間。 上下一心以舟旋,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