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 ) 趙孟 壺, 殷周金文集成9679,春秋晚期 邗王之惖(賜)金。 按: 上下結構,讀作“賜”。
 蔡侯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1,春秋晚期
敬不惕。
 侯馬盟書16:3,春秋 余不敢惕兹。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37,戰國至秦 術(怵)悐(惕)之心。 按: 从狄,與《説文》或體同。
 包山楚簡·文書138,戰國 左矰尹黄惖(惕)。
 包山楚簡·文書157,戰國 邚攻尹屈惖(惕)命解舟。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14,戰國 大少(小)之多惕(易)必多 (難)。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16,戰國 戁(難)惕(易)之相成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甲篇)18,戰國 是 (以)曰少(小)人惕(易)𥃷(得)而難 (事)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彭祖6,戰國 述(怵)惕之心不可長。
 張家山漢簡·脈書24,西漢 心惕然欲獨閉户牖而處。 按: 訛从易。
 居延新簡EPT50.22,西漢 詰憲公私去署之民間教惕言告家廩爲名狀何如具以請對。
 慈慶墓誌,北魏 用惕於懷。
 樊涚墓誌,唐 徘徊怵惕。
 秦公夫人楊氏墓誌,唐 虔恭夕惕。
 房君妻耿氏墓誌,唐 竸惕未幾,天降鞠兇。 《説文》: “惕,敬也。从心易聲。 ,或从狄。” 戰國古文字多上聲下形結構,漢以後多作左右結構。
惕★常◎常
tì形声,从心,易声,谨慎、小心。 *惕tì11画 心部 戒惧;谨慎: 警~|~厉(警惕戒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