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字书
释义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字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形体经历了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词新字的出现,加上当时战乱频仍,南北分裂,社会动荡,文字的使用也异常混乱。北齐颜之推对此曾有记载:“(梁)大同(535—546)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字书,主要有《古今字诂》《字林》《字统》《古今文字》《玉篇》等,这些字书对规范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都有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字书,除《玉篇》以外都已亡佚。[2]其中《古今字诂》三卷,是魏初张揖编撰的,《旧唐书·经籍志》载《古今字诂》二卷,《唐书·艺文志》已不载。唐人尚引用其书,简称为《字诂》,其书当在唐以后亡佚。《字林》七卷,西晋吕忱撰,北齐颜之推把《说文》《字林》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唐代科举取士,“明书”科须考《说文》《字林》,可见唐代《字林》的地位甚高。唐宋时所编的字书、类书还常有征引,《字林》大约亡佚于宋元之际。《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说“后魏阳承庆者,复撰《字统》二十卷,凡13734字”,已佚。《古今文字》四十卷,北魏江式撰,未成书而散佚。
《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玉篇》撰成于梁大同九年(543),是《说文》之后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字书,也是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顾野王在《玉篇·序》中写道:“五典三坟,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这部字书是奉命编纂的,其目的是规范南朝语言文字的歧异讹错现象。现在流行的《大广益会玉篇》,是经过唐宋人增字重修的本子。清末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残卷《玉篇》,是未经增益重修的唐抄原本。据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所记,原本《玉篇》16917字,唐残卷保存了2100余字。
《玉篇》依照《说文》体例,分542部编排,对《说文》部首、次序进行了重新调整,与《说文》部首“据形系联”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目的似乎是将意义相类的部首编列一起,但这一点并未贯穿始终。按照收字的实际,《玉篇》还对《说文》部首做了归并调整,删去11部,增设13部,所以多出《说文》两部。部首的增删大体是合理的,如因“爹、爸、爷”等新产生的字,而增设了“父”部。增益本《玉篇》收字为22561字,较原本多出5644字,原本较《说文》多出7564字。《玉篇》多收字大都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新产生的字,这反映出《玉篇》的收字能注重汉字运用与发展的实际。如“食”部《说文》收62字,而原本《玉篇》收字达144个,“大广益会”本增至220字,其中“饵、馄、饨、养、饮”等新增字,至今仍为常用字。《玉篇》新增字中有些偏僻字很少使用,或者已成为“死”字而退出了使用领域。《玉篇》的字头和注释都用楷书,每字之下先注明反切,再解释字义,不再仿照《说文》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原本《玉篇》释义部分征引书证十分详赡,以实现作者“总会众篇,校雠群籍”,“成一家之制,备文字之训”的宗旨。唐宋增益本对书证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使原书更便使用,但面貌也大为改变。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