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208,戰國至秦 “大痍”者,支(肢)或未斷,及將長令二人扶出之,爲“大痍”。
 秦印文字彙編 支闌。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18,西漢 毛曰: 不能支疾痛,即誣講,以彼治罪也。
 漢印文字徵 冀丹支。
 漢印文字徵 晉支胡率善佰長。
 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 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僊(遷),或居三川,或徙趙地。
 元昭墓誌,北魏 又除度支尚書、本將軍、河南尹。 按: 右上加點的寫法有一定影響。
 元寶建墓誌,東魏 周盛本支,懿親竝建,乃大啓山河,封宜陽郡王。
 蕭瑾墓誌,隋 既而盤石作固,肺腑斯屬,維城爲重,支庶畢侯。
 支懷墓誌,唐 大唐故支君墓誌銘。
 支子珪墓誌,唐 且支氏之族,自道林以來,抱德全真。
 京兆金氏墓誌,唐 敬玄等支殘扶喘,謹備禮文。 《説文》: “支,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 古文支。 ” 半竹之形後漸變爲“十”形,遂成今日之“支”。
支★常◎常
zhī表意,《说文》古文、小篆象手持折下的竹枝之形,隶定为“支”。本义表示枝条,引申为支撑、支使、支援、分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古代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分散、支付、量词(用于某些条状物、队伍、歌曲或乐曲、计算纱线的粗细)等。 【辨析】 ❶以“支”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zhī:枝、肢、吱∣zhì:忮∣chǐ:豉∣chì:翅∣jī:屐∣jì:技、妓、伎、芰∣qí:歧、岐。 ❷支/枝 a.这两个字都用于量词,区别在于:“支”本来只用于“一支队伍”之类,现在使用范围扩大,除了“一枝鲜花”之类,差不多都可以用;“枝”用于带花或带叶的枝条、某些杆状物等。b.“枝”由“支”分化而来,这两个字是同源字。 支zhī会意字,小篆上为“个”,下为“又”(即手)。本义为手持支条。又读qí,《集韵》作“翘移切,音祗(qí)”。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zhi 阴平:枝(树枝) 肢(四肢) 吱(嘎吱) 去声:忮(强悍。“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chi 上声:豉(豆豉) 去声:翅(翅膀) qi 阳平:歧(分歧) 去声:跂(跂望) ji 阴平:屐(木屐) 去声:伎(伎俩) 技(技术) 芰(俗称“菱角”) 妓(古为歌女舞女) 相关链接 “歧”可以作会意字理解,“止”表示脚,走到有分支的岔路口,便“歧”了。其余仿“歧”得音。 支 (zhī)去竹之枝也。从又持半竹。 269.趣談“支”字支,從又從个(半竹),樹枝和竹枝的象形會意,因借爲干支,另加木爲枝作爲返還。)
支 篆zhī[個(竹枝,象形) + 又(手,意符) →支(《説文》:“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 ,古文支。”支,分支。即從主幹上分出的枝條。通“枝”。可以再分支。引申爲支撑,支持。支是從干上長出的,引申爲支出,支付。又從“總部”分出的機構叫支部。我國古代用干支計年,“支”指地支又叫十二支:子、丒、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和人的拇指以外的四指的十二個關節相當有關。配上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又和人的雙手共有十個指頭有關。十二和十的最小公倍爲六十。所以六十爲“花甲”。從甲子開始,直到癸亥,繁花似錦,故稱花甲。干支計年,早見於甲骨文時代,距今有三千三百年以上歷史記載。“手”成了隨身攜帶的“計算器”。所謂“掐指一算”,便能得知。)] 《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文王的子子孫孫,幹和支百世昌盛。) *支tjiev[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三篇下) 手持樹枝。 支zhī(4画)
 *支zhī4画 支部 (1) 从总体中分出的: ~部|~队|~流|~线|分~。 (2) 分;分散: ~离破碎。 (3) 付出或领取: ~出|~付|~取|收~平衡。 (4) 撑: ~颐|~撑|~架|~帐篷|独木难~。 (5) 支持;维持: ~援|体力不~|乐不可~。 (6) 伸出;竖起: ~起耳朵仔细听。 (7) 调度;指使: ~派|~配|~使|~开。 (8) 地支的简称: 干~。 (9) 量词。 1. 用于杆状的东西: 一~铅笔。 2. 用于队伍等: 一~部队|一~人马。 3. 用于歌曲或乐曲: 一~山歌|两~圆舞曲。 4. 用于计棉纱的细度,支数越多,纤维越细。 5. 用于计电灯的光度: 二十五~的电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