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 甲骨文合集33915,殷 己丑卜,木夕雨。
 甲骨文合集5749,殷 □午卜, 貞 木。
 木父丙簋,殷周金文集成3168,西周早期 木父丙。
 古璽彙編299,戰國 右桁正木。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73.1,戰國 木斤當比。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97.2,戰國 木貝。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50,戰國 命攻解於漸木立, 𠭯 其凥而梪之,尚告。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44,戰國 加 (圜)木於亓上。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魯邦大旱4,戰國 夫山, 石(以)爲膚, 木(以)爲民。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事如直木,多如倉粟。
 開母廟石闕銘,東漢 木連理于芊條。
 李苞通閣道題記,三國魏 將中軍兵[石]木工二千人。
 苟君妻宋玉豔墓誌, 隋 陵谷之遷移,栱(拱)木之悲易遠。
 張冏妻蘇恒墓誌,隋 木槿朝榮,蜉蝣夕死。
 董希令墓誌,唐 福履叶於樛木。 《説文》: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許慎對“木”字本義的解釋牽扯五行,實不足采信,解釋其構形説上从屮也不確切,只有“下象其根”的説法非常正確。“木”字其實就是一個獨體象形字,中間一豎是樹木的主幹,上部實際就是樹木的枝條形象。甲骨文中常見一些形體兩側的枝條並不對稱,與實際相符。書寫時爲了美觀,常作對稱狀,遂爲後世所繼承。枝條對稱的形體在甲骨文中跟“未” 的簡略寫法比較接近,不過相比較而言,“未”的枝條顯得比較大。戰國文字中枝條和樹根常碰到一起,中間的樹幹部分就不見了。“木”字向上彎曲的枝條在先秦古文字中一直没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到了秦漢隸書出現了平直的趨勢。這種趨勢到了魏晉楷書中定型。
木★常◎常
mù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树木之形,中为树干,上为枝叶,下为树根,隶定为“木”。本义为树木,引申为木材、木制的器具、棺材、质朴、呆板、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等。 【辨析】 ❶以“木”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树木有关,大致可分为五类:a.指树木的名称,如“松、柏、杨、柳、李、杏、桃、榆”;b.指树木的部位,如“本、末、枝、杈、朵、果”;c.指树木性状,如“朽、枯、枉”;d.指有关树木的动作,如“栽、植、析、染”;e.指用木料制成的器物,如“杖、杵、案、桌、椅、橱”。 ❷以“木”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mù:沐。 ❸木/树 这两个字本来不同义,词性也不同。“木”指树木,是名词;“树”指种植,是动词。战国初期前后,“树”才有了名词树木义。到了现代,树木义一般说树,很少说木。 木mù象形字,作偏旁生成的字很多,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mù 沐(沐浴) 霖(小雨) 木 (mù)中榦,上枝,下根。
木mù(4画)
 【提示】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木mù4画 木部 (1) 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伐~|果~|林~|独~不成林。 (2) 木本的: ~棉|~芙蓉。 (3) 木材: ~头|松~|枣~。 (4) 棺材: 棺~|寿~|行将就~。 (5) 质朴: ~讷(nè)。 (6) 发僵;感觉不灵敏: 麻~|手脚冻~了。 (7) 呆;愣: ~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