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 ) 包山楚簡·文書117,戰國 株昜莫 (囂)壽君。
 古璽彙編2397,戰國 株參。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然親執株(誅),間也。
 漢印文字徵 單株。
 于纂(榮業)墓誌,北魏 三荆懽株,四鳥悲林。
 成錬師植松柏碑,唐 彌崗蔽野,凡萬有餘株。
 楊仲雅墓誌,唐 桂株折枝,文星不完。 《説文》: “株,木根也。从木朱聲。” 本義是露出地面的樹根,今語爲樁。馬王堆漢墓帛書讀作“誅”。
株★常◎常
zhū形声,从木,朱声,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引申为生长的植物体、量词(用于树木、花卉的,相当于“棵”)等。 株 篆zhū[木(樹木,意符) +朱(紅,株本字,聲意符)→株(《説文》:“株,木根也。從木,朱聲。”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或樹樁,或可以看到朱紅色的樹心。引申爲指成長的植物體〈全株、株行距〉。守株待兔,則是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的典型。量詞〈兩株棗樹三株桑〉。)] 韓非《韓非子·五蠹(dù)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株zhū(10画)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朱,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株zhū10画 木部 (1) 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或树桩: 守~待兔。 (2) 植物体: ~距|幼~|植~。 (3) 量词。相当于“棵”: 一~枣树。 (4) 牵连: ~连九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