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石一種硯材。產於安徽省龍尾山。龍尾山位於安徽省南部,在古之歙州,即今歙縣、黟縣及婺源縣一帶,屬黄山支脈浙嶺山系之一部。此硯石傳為唐·開元(713—741)中獵人葉氏所發見,而采掘是否肇於李唐,尚係一疑。自南唐李後主(煜) 推 “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為天下之冠後,遂為歷代所珍重。李氏亡,采掘亦止。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7),校理錢芝仙守歙州,訪尋李氏采石故地,苦心營之而得佳石。據史書載,斯時歙州諸坑最為活躍。時過境遷,佳石難覓。《紀硯》曰:“乾隆年間 (1736—1795)采出龍尾石。”但歷時未久。每况愈下。今所獲者,不堪與古歙州石並論矣。 [種類] 此石種類繁多。以坑名别有: (1) 龍尾山坑——最舊之坑。頗多青黑色名材,亦有呈金星、銀星者。 (2)水舷坑——出產金花紋名材。 (3)葉九坑——出產眉子紋名石。 (4) 濟源坑——所產石呈金紋花暈。 (5)驢坑——出產緑暈石。 (6) 眉子坑——開元 (713—741) 年間采出。 (7) 溪頭坑——出產金星石。 (8) 碧裹坑——石呈青碧色,光彩奪目。 [石紋] 石紋大别為: 羅紋系、金星系、金暈系、水波系。雖不若端溪石復雜,却多美紋。 (1)羅紋——若兩絹重叠所呈之紋。此種石紋細致、堅潤、鮮明,又細分為: 細羅紋、粗羅紋、暗細羅紋、刷糸羅紋、金花羅紋、金暈羅紋等。 (2)金星——硯石中所呈金黄色點,美若星辰燦爛。此金星少許為硬性礦物質,而多系軟者,無礙磨墨。其“龍尾金星”形如龍尾,屬此類之最佳者。北宋蘇軾以《龍尾石硯銘》謳之。 (3)銀星——一種礦物質石疵。在墨堂有礙磨墨,在墨池與側面則使硯增輝。 (4) 金花紋——呈小點黄色紋,每見於青碧、舊坑石。 (5)金暈——金色暈紋。覆於舊坑青碧石之金暈,若金粉所繪,形態秀麗,為歙州石紋之上乘,絶佳美材也。 (6)水紋波——其紋若水波流動,在歙硯中最具動感。 (7)眉子紋——蒼黑色,時亦顯紫、可見各種斑紋。形如蠶卧者謂之“簇眉子”,其形特長者謂之“長眉子”,紋幅較寬者謂之“潤眉子”。《歙硯說》列有九種。 (8)魚子紋——淡青紋中,黑點滿布,尤宜磨墨。 (9)玉帶、玉帶泉——呈透明玉帶狀及白乳色,硬度、石質相同,無礙磨墨。 (10)棗心紋——紋形如棗,兩端尖,紋路稀疏。此外尚有“爪子紋”、“松子紋”等。 [石色] 據石色及產出時代,每能判别石質之良窳。歙州石中,黑色者以龍尾山中“龍尾黑石”之鋒芒為佳,蒼黑色者以羅紋為主。亦有角波紋、眉子紋、魚子紋等,石較墨者略次。呈青碧绿色者,為宋代舊坑物,有金星、金花、金暈諸紋,温潤細致,歙硯之冠也。 [石聲] 歙州石之聲,以金聲尤善。其二、三公分厚者,能發鏘鏘之金聲。 關於歙石研究之專著,有唐績《歙州硯譜》及闕名者所著《歙硯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