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甲骨文合集6307,殷
貞乎正𢀛方。

甲骨文合集5354,殷
貞王亡不正。

甲骨文合集15478,殷
貞用嵗于……正。

二祀其卣, 殷周金文集成5412,殷
才(在)正月遘(于)(妣丙)彡(肜)日大乙爽。

正觚,殷周金文集成6636,殷
(正)。

伯姜鼎,殷周金文集成2791,西周早期
隹(唯)正月既生霸庚申。

九年衛鼎,殷周金文集成2831,西周中期
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

師酉簋,殷周金文集成4288,西周中期
隹(唯)王元年正月。

梁其鐘,殷周金文集成187,西周晚期
天子事(使)(梁)𠀠(其)身邦君大正。

陳侯鼎,殷周金文集成2650,春秋早期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

庚兒鼎,殷周金文集成2715,春秋中期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
按: “正”上部横畫之上加一短横,爲 《説文》古文“”、“”所本。

姑馮𠯑同之子句鑃, 殷周金文集成424,春秋晚期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

禾簋,殷周金文集成3939,春秋晚期
隹(唯)正月己亥。

中子化盤,殷周金文集成10137,春秋
中子化用保楚王,用正(征)梠(莒)。
按: 反向書寫。

正昜鼎,殷周金文集成1500,戰國晚期
正昜。

古璽彙編1397,戰國
宋正。

古璽彙編5095,戰國
正。

古璽彙編4371,戰國
正行。

古璽彙編295,戰國
勿正關鉨。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丙3,戰國
邦𧱌(家)緍(昏)亂, 安又(有)正臣。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60,戰國
正(政)不達(文), 生虖(乎)不達其(然)也。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2,戰國
父亡亞(惡),君猷(猶)父也,其弗亞(惡)也, 猷(猶)三(軍)之旃也,正也。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3,戰國至秦
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貲官嗇夫一甲; 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

秦印文字彙編
正行。

居延新簡EPT59.205,西漢
亖年正月。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南陽守中山盧奴□君,處正好禮,尊神敬祀。

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
州辟從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

史晨後碑,東漢
蕩邪反正。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是時正朔未加于華陽,王教不被于江表。

元敷墓誌,北魏
甫齡六十,以正光三年二月廿二日,終於治所。

元悌墓誌,北魏
優遊書圃,敖翔子集。刊彼己亥,正兹省立。

長孫囧墓碑額,東魏
魏故大中正長孫公墓銘。

李挺墓誌,東魏
方登正鉉,永調玉爥,豈言報施,曾不憖留。

關明墓誌,隋
方略義正,名顯前朝,而天不報善,奄然歸化。

王震墓誌,唐
簪白筆而坐風臺,共推剛正; 揮赤管而臨粉署,譽重彌綸。

史懷訓墓誌,唐
夫人頓丘李氏,隋兵部尚書圎通之孫,唐司農正卿孝崇之女。

董本墓誌,唐
若夫保姓受氏,封建肈於鬷川;服冕乗軒,正直光乎晉史。

李壽墓誌,唐
大唐故宗正卿右翊衛大將軍河北道行臺左僕射左武衛大將軍玄戈軍將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司空公淮安靖王墓誌。

張玄封墓誌,唐
清以勵己,正以當官。

玄秘塔碑,唐
空門正闢,法宇方開。
《説文》:“正, 是也。 从止, 一以止。 凡正之屬皆从正。 , 古文正从二。 二,古上字。 , 古文正从一、 足。 足者亦止也。 ”
甲骨文从止从丁(城邑之象形),意爲腳走向某地,本義爲行。引申而有“征伐”義。“征”、“𨒌”乃其後起加旁分化字。 西周金文或將所从的 “丁”填實, 或直接簡化爲一横,演變成後來的小篆字形。
卜辭中 “正”可作祭名,也用於表達征伐義,而 “正月”指一年的首月。西周金文中有用於 “官長”義者,如盂鼎 “殷正百辟”。簡帛材料中或借爲 “政”。
春秋戰國時期, 喜在 “正”上部横畫之上加一短横, 此爲 《説文》古文 “”、“”所本。 又, 中子化盤和秦印 “正”反向書寫, 仍爲 “正”, 不爲 “乏”。

正,甲骨文作,金文作,《説文》古文作,小篆作
甲骨文和金文的早期字形都是从止从丁,丁亦聲。金文前四字形是商代字形,其中第四字形从二 “止”,可視爲繁體。有學者説“丁” 即 “城” 的初文,但作爲構形部件則與 “□”(圍)含義相近,故或説从止从□會意。仔細比較甲骨文與金文字形會發現,表示相同意義的意符字可以用綫條勾勒,也可以寫成塊狀,因此,在古文字體系中,“丁” “□” (讀 “圍” 或 “方”)多見通用。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 那個或方或圓或在方圓之間的圓圈或圓塊,本來就是一個意義寬泛的符號,用在不同字形裏可能會代表不同意義和不同作用, 比如从止就可以理解爲邁開脚走向城邑或走向目的地,又兼作聲符,但是後來,這個圓圈或圓塊逐步寫成了一横,故隸定作 “正”。甲骨文第六字形是西周甲骨文,从彳从正,正亦聲,隸定作 “征”,則知 “正” “征”本是一字。“正” 的本義是出行或巡視,引申爲征伐、平定、正直、純正、匡正、治理、規範等義。卜辭或用征伐義。銘文或用征伐義,或用正直義,或用官長義,或通 “政”,諸義實皆相因相成。提示: 銘文或用 “正” 表示征伐義,但銘文也有“征”字,字形作,末字隸定作“𨒌”,《新金文編》收入“𨒌”字條。 此字銘文或用出行義, 或用征伐義,與 “正” 的用法相同,銘文 “正月”或作 “征月”。
楚簡帛文作,猶從古體,上增飾筆。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常◎常


表意,甲骨文、金文1上象城邑形,下从止,止为脚趾,表示去征伐敌方的城邑;金文2、小篆把城邑形简省为一横,隶定为“正”。本义读zhēnɡ,征伐(是“征”的本字),假借为正月,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又读zhènɡ,引申为不偏斜、位置或时间在中间的、正面(片状物露在外面的)、合乎规则的、纯正的、基本的、主体的、使不歪斜、纠正、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在进行或持续中,也表示恰好,不多不少,不早不晚)等。
【辨析】
❶以“正”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zhènɡ:证、政、症∣zhēnɡ:征、怔、钲∣zhěnɡ:整∣ɡānɡ:罡。
❷正/在 这两个字都用于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在进行或持续中,区别在于:a.“正”侧重指时间,如“他正看电视呢”“外边正下雪”;“在”侧重指状态,如“小鸟在天上飞”“时代在前进”。b.“在”可以表示反复进行或长期持续,如“经常在怀念”“一直在寻找”;“正”不能这样用,如不能说“经常正怀念”“一直正寻找”。

zhèng

(甲)
会意字。甲骨文,下为“止”,表示行进;上为一个圆(圈或点),表示前进的方向,引申为目标。也可认为“止”字上的圆表示太阳。太阳当头,日影在脚下,正午时分,引申为不偏不斜。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zheng
阴平:征(征求意见)
症(症结)
钲(古代军用打击乐器)
上声:整(整齐)
去声:政(政府)
证(证明)
症(症状)
怔(发呆的样子)
相关链接
“正”也是古代射箭的靶子。“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正”之反为“乏”。如果“止”字上的圆点表示“中”,那么,“止”(之)字之上的一“丿”表示“偏”。(参见“乏”字条)

(zhèng)

是也。从一,从止。
【按】正,古文作,象人腳朝某個地方行進,本義爲征行。因爲朝著一個固定的地方行進,故引申爲正直、正中。

zhēng

【析形】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表示城邑,从止(趾),朝向城邑,表示行进的方向。金文字形将囗填实,又省为一横。篆、隶字形从之。
【释义】本义是远行,征伐。《墨子》:“天下失义,诸侯力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征”。征伐是正对着目标行进,引申为端正、不偏斜、垂直。又引申指正面,相对的两面中积极的一面。后来也引申指纯正、不杂。这些意义读zhèng。[正本清源]指的是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Oracle it is from 囗 relating to the city,and from止(趾)(zhǐ)relating to the direction.
【original meaning】The conquest.

甲骨文;金文;zhèng

[一(意符) + 止(聲符) →正(《説文》:“正,是也。從一,一以止。,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正:1.zhèng脚趾的前方,即正前方。初文“反正”亦正。正,不偏爲正,與“歪”相對。在時間的某一點上。如正午。平面的“上面”和“外面”通常稱爲正面,另一面則稱“反面”;“主要”爲正〈正主任〉。數位上大於零的爲正,與“負”相對;“改正”爲正,與“錯”相對;“大公”爲正〈公正〉,與“私”相對;“無雜”爲正〈純正〉。2.zhēng〈正月〉。)]
《詩經·小雅·節南山》:“不懲其心,覆怨其正。”(不怪自己心不端,反怨别人給指正。)
《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説:“自身行爲端正,不下命令,下面照樣執行;自身行爲不正,就是下了命令,下面也不服從。”)
[戰國] 荀况《荀子·不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誠懇地當面指出别人的過錯,不是詆毀别人。)

*tjieng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是也。从一。一以止。 凡正之屬皆从正。 ,古文正。从二。 二,古文上字。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二篇下)
方塊為腳步行進的目標,為前往征伐的城邑?

(zhèng)

,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徐锴曰:守一以止也。,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之盛切)
甲骨文作,作,从止,从囗。囗即城郭,用脚尖对准囗,来显示方向明确,向国邑行进。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说:“甲骨文正或作,从止从丁(城之初文),会征伐城邑之意。丁亦声。”[1]从卜辞看“正”是“征”的初文,本义是远征。如:“癸未卜,寅,贞:王旬亡祸,王来正人方。”(《甲》3355)大意是说,最近十天没什么灾祸吧,王要出发远征人方。[2]杨树达云:“正为初文,皆加义旁之后起字。正已从止,复从辵从彳从廴,于形义为复赘。自从囗之形变为从二或从一,字形不显,遂有从古文上及一以止之臆说矣。”[3]
许慎所释是引申义。太炎先生说:“正为立正本字,从一,谓齐一之,齐一其足,即许说正字之义。”[4]
正部下只有一个属字“乏”,云:“《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段玉裁注:“《左传》宣十五年文。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二字相向背也。”此字战国中山王壶作,把正字上部的横画由平行改为歪斜,取不正即匮乏义成字。

(5画)
❶zhēng
❷zhèng

*zhēng

5画 一部 正月,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新~。
 另见zhèng(516页)。


*zhèng

5画 一部 
(1) (位置、方向)不偏不斜: ~南|房子朝向不~|身~不怕影斜。
(2) 特指位置在中间的、主要的: ~门|~房|~殿。
(3) 公平;不偏私: ~派|刚~。
(4) 合乎法度、规矩、事理等: ~理|~楷|~确|~点到达。
(5) 图形的各边长度和各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立体的各多边形都是正多边形而且都相等的: ~方形|~六面体。
(6) (色、味)纯,不掺杂别的成分: ~黄|味道不~。
(7) 嫡传的或出于本源的: ~统|~宗。
(8) 相对的两面中居于主要或积极地位的: 1. 与“反”相对: ~面|~比。
 2. 与“副”相对: ~本|~职。
(9) 使方向、位置、思想作风等端正;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 ~骨|~误|纠~|~人先~己|~了~帽子。
(10) 副词。
 1. 表示巧合。恰好;刚好: ~中下怀|大小~合适|时钟~打十二点。
 2. 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老师~上课|外面~下着雪。
 3. 加强肯定语气: 问题~在这里。
(11) 姓。
 另见zhēng(515页)。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