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淳化閣帖 |
释义 | 淳化閣帖十卷。北宋·淳化三年 (992)。太宗 (趙光義) 出内府所藏歷代墨迹,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諸王及大臣登二府者賜一部。此即 《淳化閣法帖》,或曰《秘閣前帖》,略稱《閣帖》。舊傳所謂“祖帖”者,南唐諸帖也,但僅係傳說而已,無據可考,《閣帖》誠當法帖之祖。每卷之末題有: “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摹勒上石。” [製作] 此帖原版為木刻抑石刻?歷來衆說紛紜,此係審定《閣帖》諸本之根本。北宋歐陽修云: “太宗帝(趙光義)時,嘗遺使購募前賢真迹,集以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每有大臣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本在御書院,往時禁中火災板焚,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黄庭堅云:“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當時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宋季任逵有 《淳化閣帖辨記》十卷,今無傳,明陶宗儀 《輟耕録》徵引其中一節:“此本乃木刻,計一百八十四版,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逐段以一、二、三、四刻於傍,或刻人名,或有銀鋌印痕,則是木裂。其墨乃李廷珪墨,黑甚如漆。其字精明而豐腴,比諸刻爲肥。”俱為肯定之辭。時人趙希鵠《洞天清禄集》 曰: “用棗木板摹刻十卷於秘閣,故時有銀錠紋。前有界行目録者是也。”趙孟頫云: “題言上石,其實為木。”日本中村氏書道博物館所藏“夾雪本”,顯係自木板拓出,中村氏視之為淳化真本,亦持木刻說。反之,今人關天彭以《閣帖》首卷有“奉聖旨摹勒上石”語,而持石刻說。曾宏父《石刻鋪叙》載有:“大觀(1107—1110)初,徽宗(趙佶)視《淳化閣帖》石已皺裂。”乾隆帝(弘歷)以為:彼等云木刻,是因石已皺裂,或火斷,改以木刻,故云木刻。“摹勒上石”為是時常套語,木、石無别。若僅憑 “摹勒”而言,石刻說則較木刻說為弱,故難定論。 [原拓本] 該帖初拓本殊少,不過十數部。爾後罹火災,原版失迹。北宋歐陽修《集古録跋尾》曰:“人間尤以官帖為難得。”可見仁宗(趙禎,1023—1063在位)時已少見。而今既隔五百余載,原拓本更難覓矣。現僅“夾雪本”二卷存世,據此得聞是帖之余香。→見【夾雪本】 [翻摹本] 是帖刻成後,影響頗鉅,被譽為法帖之祖。自慶曆 (1041- 1048), 歷代重輯、 翻摹者甚夥。 但多不用 《淳化》之名,而獨自表題。 其中著名翻摹本如次: 宋代——二王府帖、紹興國子監本、淳熙修内司本、黔江帖、大觀帖、戲魚堂帖、潭帖(長沙帖)、武陵帖 (鼎帖)、賈似道本、廖瑩中本 (世綵堂帖)。 明代——顧氏本、潘氏本、肅府本、袁氏本、王文肅本、泉州本、河莊孫氏本、陳氏本。 清代——乾隆欽定本、河陽薛氏本。 以上諸本,本書各有立目釋說。其譜係暨相互關係較復雜,不易解明。南宋曹士冕《法帖譜係》所載如次《譜表》,可反映宋代 《淳化閣帖》翻摹源流,足資參稽。 宋代 《淳化閣帖》翻摹《譜表》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