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
1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爲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 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於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於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後渐废。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爲泗水亭长。」 张守节正义:「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2 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唐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唐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