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炎黄(漢) 中华文明的破晓先驱
释义

炎黄(漢) 中华文明的破晓先驱

(释 “黄” 兼与一位学者商榷)


(甲)



(金)


黄帝的 “黄”,与汉族的“漢”,同出一源。它同出一个黝黑的汉子,张着仰天的大嘴,渴望和呼唤着甘霖的降落。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会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为什么会对祖先的那种炽热的普遍认同。
说了有巢氏、燧人氏,说了华胥氏、雷泽氏,又说了伏羲氏、女娲氏,不说中华文明的破晓先驱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免不了就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然而,炎帝和黄帝,既是两个人的概念,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两个时代的概念。炎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母系族落群居向父系宗法的家庭文明过渡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是漫长的。
家庭的横空出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带有里程碑的重要阶段。“家” 的出现,结束了母系族落的历史,意味着父系宗法制度的建立,它是以母权的丧落与父权的挥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变革。炎、黄二帝无疑是这一变革的推动者。
神农氏称炎帝,轩辕氏称黄帝,这是古代人们为他追加的谥(音试)号。为什么炎、黄二帝与炎、黄两个时代,却要以 “炎”、“黄”二字作为称谓呢?这还得先从炎、黄二字的字形和它的含意说起。


“炎”,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楷书,其构形一脉相承,是重叠着的二火之形,取象于火势的旺盛,故为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是 “焰” “燄” “爓”之古字。
炎的本意是火势旺盛升腾,如《朱子语类·孟子七》: “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说的便是它的本义。由本义引申有:
(1)焚烧,《淮南子·人间训》: “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
(2)极热,韩愈《南山》诗: “夏炎百木盛,阴郁增埋覆”;元稹也有“上琴闲度昼,枕酒醉消炎”的诗句。
(3)灼热,唐·韦应物《夏花明》诗句: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水浒传》第十六回: “赤日炎炎似火烧”。
(4)比喻权势,《宋史·李垂传》: “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
(5)光彩,汉班固《东都赋》: “羽旄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
(6)炎凉,热冷的反差,李白有诗句: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7)太阳的名号曰炎精,北周·庾信《赤帝云门舞》: “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
(8)热病,身体局部遭受有害刺激所反应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说文》:“炎,火光上也,从重火。”
炎,也指神农氏炎帝,神农氏以火为德王天下,燔山辟荒,刀耕火种; 蒸煮食物,以化腥臊; 斫木为耜,曲木为耒;揉泥作陶,酿酒做醪;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日中为市,各得其所等,这些济世创举,在当时无不把火用到了极致。传说中钻木取火为燧人氏所创造,人类从此有了取火与保存火种的经验,而真正将火充分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相关领域,也就只有算是神农氏了。神农氏以火为德而王天下,故号称炎帝,正如唐尧以火为德,人称炎精; 刘汉以火为德,人称炎上、炎汉、炎刘、炎灵;赵宋以火为德,人称炎宋一样的自然、自得和自在。
炎帝神农,是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继伏羲、女娲时代以后中华民族又一代杰出的创世之躯,他首先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始祖。第一代炎帝生于陈仓(在今陕西西部宝鸡市),长于陈仓,其作为也在陈仓,死后葬于陈仓秦岭北麓天台山。炎帝被中华民族尊为华夏始祖。炎帝时代,据有关学者考证,共14位首领,历时500年左右。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


据考证,农村现今仍然流行的祭灶,是古代人们祭祀炎帝神农的一种形式传承下来的习俗。灶神为火神,火神即炎帝神农的原型。夏为火,初为夏祭,汉以后改为腊祭。汉代班固《白虎通·五祭》: “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 民间多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或二十四日为祭灶日。宋代刘克庄《后村集·岁晚书事》诗: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炎,也是个组字构件,从“炎”所组构的汉字都与“火” 有关:
剡: (通掞,音炎)剡木为犁,刀与火的结果。
焱:(音炎)火花,火焰,《易林·屯之坎》: “朽根倒树,花叶落去,卒逢火焱,随风偃仆。”
琰: (音炎)能发出锋芒样光泽的美玉。晋·夏侯湛《雀钗赋》: “黛玄眉之琰琰,收红颜而发色。”
扊:(音炎)扊扅(音移),门闩。陆游《苦贫戏作》诗句: “儿能解事甘藜藿,婢苦无心睨扊扅。” 扊扅歌,是秦相百里奚的妻子在堂上为轻慢自己的丈夫所唱的一首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妇人控诉得相当凄楚感人:百里奚,你忘恩义,五张羊皮赎了你。想当年,妻将门闩当薪炊,烹煮孵雏的老母鸡,那是为你告别离。今日富贵了的你,竟然不记你的妻! “炊扊扅” 是将门和门闩当作柴烧。
痰: 因 “火” 而生病。
“黄”的造意,取象于古代天遭干旱,赤地千里,人们渴望雨水的情态。
甲骨文的 “黄”,从黑从口。“黑”、“黄”、“汉” 都是以“喝”作为声母,按照汉字同声同源的原理,“黄”、“汉” 皆源于 “黑”。“黑” 是不仅以形符,也以声符参与组字的,故 “黄” 本为形声兼会意字。
要说清“黄”的含意及其形变,还得先从甲骨文“黑”字说起。 甲骨文 “黑”, 柯昌济释 “堇”; 唐兰释 “”;于省吾先生释 “黑”。笔者认为释 “黑”,释 “堇”,释“” 者, 都有它的特定道理,因为黑是黄、 堇、的字根, “堇”、 “” 都是由 “黑” 孳乳而产生的, 当然释“黑” 者更为确切。
甲骨文的 “黑”,是甲骨文 “天” 字的变形处理,从 “大” 从 “”, “” 是黑白的 “白” 九十度翻转,反寓为黑白的 “黑” 意。大(人)上之 “” 标意为人的黝黑。
甲骨文的 “黄”,“口” 在 “黑” 上,其寓意为阳光照射下,黝黑的男性(因为甲骨文一般对女性体态不以“大” 形来标意) 张着向上的大口,仰天呼唤,可以会意为天遭干旱,禾苗枯萎,黄土赤地,人们渴望雨水的降临。
金文❶将人上之 “口” 讹变成 “”; 金文
❷, 虽将 “” 改正为 “口”, 但又将人的两个胳膊上移, 使之向 “火” 字嬗变,又在原来的头部增加一横,使之向“田”字嬗变,形成“口田火” 的合体形状;金文
❸,又将口讹作 “”, 小篆因之, 楷书隶作 “黄”。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变来变去,人的那一张向上的 “口” 就失去了原样,倒像一枚木槿的花骨朵。
我国北方中原一带,从古到今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流影响,素有 “十年九旱” 之说。据考证,特大旱灾三十年为一周期,中等旱灾六年为一周期,季节之旱,年年都有。在古代,大旱给这一带带来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是经常发生的。
《说文》: “黄, 地之色也。从田从亦声。,古文光。” 许慎的析形是完全错误的,但释义应该说是正确的。
黄的本意是,天旱禾苗枯萎,土地呈黄土赤地之色,人们渴望雨水的降临。因此,从原本之意出发引申有以下意义:
(1)土地之色,《易经·坤》: “天玄而地黄”。
(2)五色之一,殷墟甲骨卜辞一般用作颜色的标意,如黄羊、黄牛等。
(3)居中之意,古人以五色配五行(音形)、五方,土居中,故以黄为中央正色。隋制,皇帝常服黄袍,唐高祖武德初年,曾禁止平民百姓穿黄色衣服。因黄取土的中央之意,又喻人的内德之美曰 “黄中”,《易经·坤》: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按中医理论,人的五脏之一脾为土,故道家谓脾为 “黄婆”,宋代苏轼就有 “脾能母养余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 的论说(《东坡集·与孙运句书》)。
(4)指童幼,雏鸡嘴黄,以喻幼小,如黄口、黄吻等。
(5)由于干旱,禾苗枯萎,稼穑未成,后来人们将事情的落空也称作 “黄”,如 “黄了”。《红楼梦》八十回: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秋菱。”
(6)有土地之意,古人将太阳绕地的轨道称 “黄道”。黄精,中药名,古人以为,其得土地之精粹,故称之。
(7)有成熟之意,白居易《观刈麦》: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又由于黄有枯萎之意,“因此,又给人以衰落、颓废、腐烂的联想”,而色情、下流、性等,大概就属于 “联想” 中的联想了。
“黄”又是黄帝的略称,因轩辕氏以土为德,有“土德之瑞”,正如《易经·坤》所述: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故号黄帝(参阅《史记·五帝纪》)。
而近年有位学者在《释黄》一文中对“黄”进行了长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 “‘黄’是个象形字,造字义是 ‘孕妇”’ (《汉字文化》2005年第三期)。其实 “黄”从构形造意可以说根本与孕妇无涉。是否可以这样说:《释黄》一文,析形不够准确,释义也有舛误。同时,需要提出的还有三点:首先,甲骨文对于孕妇的标意一般用 “身”、“包”、“妊”、“娠”、“丕”、“台”、“始”等字符来标示,特别是不用 “大”来标示女性的体态。其次,甲骨文的 “黄”,人上本为 “口”,金文时虽有讹变,但绝非代表女阴的 “▼”。再者,“▼” 即使是女阴的表意符号,造字者也不会将它置于 “大” (人) 的头顶部位。
对于黄帝的功绩《史记·五帝本纪》有过如下一段记述: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这里的“登” 作征战夺取讲,“荤粥” 是对匈奴的称谓,“空桐”即甘肃崆峒山。我们只从司马迁的这段话中领会两个意思: 一是经过黄帝的南征北战,黄帝作为联邦制盟主,实现了大统一,为后来的中华大国廓出了外延。文字是历史的脚印,故产生了诸如 “廣”、“擴”、“壙”、“曠”、“獷” 等以 “黄”组构的汉字。二是“合符釜山”,黄帝是以玉圭契瑞作符信统一各部落的,盟主与各联盟成员各执一半。玉圭是权力的象征,符信是信任的暗码,合符是联合的维系,故又有 “璜” “黉” 等字的出现。璜,佩玉,半璧曰璜,代表坚挺、雄壮,后来成为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凭借和礼器。


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


黄帝的 “黄”,与汉族的“汉”,同出一源。它同出一个黝黑的汉子,张着仰天的大嘴,渴望和呼唤甘霖的降落。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会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为什么会对祖先的那种炽热的普遍认同。至于“汉”的详细信息,那是以后另卷要说的主要话题。
炎帝时代是母系社会,到了黄帝时代已有向父系社会转化的征兆。我们可以从传说中炎帝之孙柱儿,与黄帝之孙女姬罗的联姻,洞悉出这种转化的微妙。那时候,小伙子普遍是姑娘族落里的站客,柱儿渡过渭水,去姬罗那里相会,是明显的族外对偶婚。时间促使他们离开了双方的两个族落,南下去衡、湘之地开创他们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他们在那里操持祖业,繁衍生息。陕西西部土著人至今仍将女子许嫁称“寻柱儿”。


轩辕黄帝(黄陵石刻)


据《左传》载:“列山氏 (即炎帝)有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如今,宝鸡炎帝之裔柱儿久已在湖南酃县(今改作炎陵县)的一堆荒草中埋没,而人们至今仍呼喊着“寻柱儿”,这不能不说也是被深埋了的一种厚重历史。你没想,时空的转换将古今之间拉出了多大的距离,但民俗语言却死死地咬住了这一既反映世情的真实,又为社会文明所呼唤的声响,使我们一下子与远古人文亲近了许多。朋友,作为炎黄子裔的一员,当你读完本节拙文以后,掩卷思忖时,能不为中华文化的厚重、亲和而感慨、动情和深思么?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