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 ) 甲骨文合集18793,殷 甲子夕燮,大爯至于相……
 甲骨文合集18178,殷 □午卜, 𡧊, 貞……燮…… ……
 燮卣,殷周金文集成4743,殷 燮。
 燮簋,殷周金文集成4046,西周中期 王令燮在市旂。
 曾伯 簠, 殷周金文集成4631,春秋早期 克狄(剔) (淮)尸(夷), 印(抑)燮 ( )湯(陽)。
 晉公盆,殷周金文集成10342,春秋
燮萬邦。
 秦公鎛,殷周金文集成270,春秋
(柔)燮百邦。
 卅四年頓丘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1,戰國 卅 (四)年, 頓丘命(令)燮左 (工帀) (冶)夢。
 古璽彙編3286,戰國
(燮)巨梁。
 秦印文字彙編 燮。
 爾朱紹墓誌,北魏 方當燮四序於台階,正五緯於槐路,齊十亂於周篇,等八元於唐典,遠氣未申,横流奄及。
 元茂墓誌,北魏 方名班十亂,位燮三槐,佐天以祥風雲,隨地以瑞草木。
 崔公妻庫狄真相墓誌,唐 一匡天下,驅馳締構之初; 六合樞揆,燮理財成之際。
 李紹墓誌,唐 弼諧千里,燮贊六條。 《説文》: “燮, 和也。 从言从又、 炎。 籀文𤎬从𢆉。 讀若溼。 ” 《説文》炎部又有“𤏻”字。 一般認爲, “𤏻”、 “燮”實一字之變(段玉裁謂炎部蓋本無“𤏻”字, 乃依又部“燮”之籀文而增), 秦文字始變爲从言。 甲骨文構意難明,或説象手持火熟物,或説象手持棍疏火使燃之形。 許慎釋爲“和也”,爲協調義。《尚書·洪範》: “燮友柔克。”孔穎達疏:“燮,和也。世和順,以柔能制之。” 今多用於人名。
燮 (xiè)穌叶切。和也。从又、言,从炎。籀文作“𤍛”,从𢆉。均不可解。似當从言,从炎部𤏻之省聲。 △燮〔爕〕xiè17画 又部 谐和;调和:~理(协调治理)|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