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的文字历史和鉴赏
司母戊方鼎为商殷中期(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的青铜器。方鼎通耳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壁厚六厘米,足高46厘米,足径15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农民吴玉瑶在压中掘获。出土后,拟锯断运出,但锯了一足,未能锯下,又恐日寇掠取,遂加掩埋。1946年6月重新掘出,先存南京博物院,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国现已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杰出作品。它的制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优秀技艺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奴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腹内长壁上铸铭“司母戊”三字。“司”释为“祠”,通“祀”,就是祭祀的意思;或释作“王后”的“后”字。“后母”即“王母”。母为商代某王的配偶。此鼎系殷王为祭祀母戊而作。近年通过对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对“司母辛”方鼎的造型、纹饰、铸造技术、铭文内容式样、字体风格的综合考察,不少学者认为此鼎很可能是武丁晚期铜器。
铭文大字形体雄劲浑厚,用笔起收具见锋芒,线条为首尾较尖、中间偏前的部分较粗的波磔体。用笔提按起止的笔意痕迹比甲骨文更加明显,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而且在器上真实地翻铸出来,不仅表现了书写者的技艺与修养,也反映了当时铸造工匠的高超水平。铭文笔势雄健峻刻,形体奇谲,章法谨严紧凑,布字巧妙,表现了雄建宏伟的气象,又有浑成自然的意趣。商代殷墟晚期书写技法的特点是露锋落笔与收笔时的提笔抽锋,在甲骨契刻文字及青铜器铭文中都能清晰地反映出来。因甲骨文字是用刀在硬质材料上契刻的,故线条更加瘦硬劲挺;而青铜铭文制范时用刀刻契阴文于泥版上,且字形较甲骨文大,并可剔清底槽,使显字清爽,所以形体雄劲浑厚。此鼎铭文与墨书陶片“祀”字及墨书甲骨文字在用笔与结体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从这些书作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用笔技巧与法书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