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庙碑》上书法的鉴赏介绍
《华山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此碑石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华山庙中。据《金石文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关中大地震。
此碑系东汉延熹八年(165)四月立。额篆书阴文“西岳华山庙碑”二行六字。碑文22行,行38字。碑文反映了当时祭山岳,修神庙,祈求天降时雨的事。碑额左右有唐大和三至四年(829——830)李商卿、张嗣庆、崔知白、李德裕等题名。碑的五、六、七三行下,有元丰八年(1085)跋。由此看来,此碑在唐宋时即被重视,在当时就是有名的汉碑。碑文末行有“京兆尹敕临都水椽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刻者颖川邯郸公修、苏张工、朗君迁。”自宋以来或谓郭香察为书者,或谓郭香“察莅他人之书”,聚讼纷争,莫衷一是,然因此而名声更著。“书佐”一职为低级小吏。钱谦益在《华山庙碑歌·题郭胤伯所藏郭香察书西岳华山庙碑》中有“古来书佐擅妙笔”句,书者当是郭香察。
此刻历来评价不一。清朱彝尊题《华山碑》拓本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议》则云:“汉分佳作绝多,若《华山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制之妙无多。”
此碑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见,奥折而洞达,顿挫而飞扬,一波三折,波磔翩翻,撇捺俯仰,方整沉稳之中多具波势变化。露锋收笔,锋芒毕露,骨节开张,极尽华饰之美,有八角垂芒之妙。以折笔顿挫,或圆笔盘线见胜,笔调活泼飞动。对有波磔笔画的字往往将其“硬方折”部分稍加收紧,使波磔的艺术性得以突出和发挥。撇画或圆润,或方整,或肥而丰满,或瘦而峭拔,皆因字而异。碑字因字立形,字字变化,笔笔生花,故用笔(方圆、肥瘦、转折、迟速、顺逆)、结字(字形的方圆扁长,平正欹斜、虚实疏密)、取势(多属横势扁方,亦多有取纵势竖长者)以及波磔挑法(横波、撇、捺的平直、长短、肥细、翻飞舞动、曲折上翘)都见变化,加之章法整肃庄重,造成了风华艳丽的韵律变化美。明梁尔升跋此碑曰:“古妍雅秀,体制瓖伟,如沐雨新枝,愈挹愈灵。”是为的评。杨守敬说:“(汉碑)各有面貌,各臻妙境。”《华山碑》正是这妙境中的一支奇葩。
《华山碑》的传世拓本有四:
一、长垣本。河北长垣王文荪旧藏,清康熙乙卯曾归商邱宋荦,故又名商邱本。几经流传清末归端方,民国间流入日本,为中村不折家收藏,《书道全集》有整纸全拓本影印,四周题跋及观款甚多。此为宋拓,前五行未损,11字极残损,而余者皆稍可以意补。
二、华阴本。清初曾归华阴王宏撰(号山史),故又称山史本,别称关中本。山史戒子孙不得辄乞人跋尾。数本中惟此本拓工最精。明万历间曾归武平郭宗昌,并用红木匣盛装,上刻郭宗昌等十余人题字,装潢极为考究。光绪华间曾归端方。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前五行已损,全碑缺105字,为明初拓本。
三、四明本。四明丰道生旧藏,清初归四明范氏天一阁,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端方,端方将长垣、华阴、四明三本合册出版,有石印、珂版两种。此为整纸本,原拓全张,未经剪裁,额及唐宋刻跋俱全,缺字与华阴本同,也是明初拓本,比华阴本略晚。
四、李文田本,亦称小玲珑山馆本。清末归顺德李文田,后由李氏曾孙携往香港,今藏香港中文大学。前五行未损,乃宋拓本,缺96字,由赵之谦双钩补足。以上四本,此拓本最早,亦为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