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文字与纵向取势的小篆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纵向取势的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文行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其中有一条叫做“书同文”,从此,一种继石鼓文之后高度成熟的书体—小篆诞生了(图1)。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五上》说:“集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我同的书法艺术,从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再到先秦石鼓文,这一阶段的文字,我们统称其为大篆,而白秦始皇“书同文”之后,由李斯等人整理规范诞生了小篆。小篆的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图2)、《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等禁代刻石,皆为秦始皇巡察各地时划石记功所留,其作者就是丞相李斯。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为始皇帝时丞相。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住先秦大篆的基础之上,结合东方六同的书风特点,定立小篆书体,李斯在这个巨大的工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古今高匠”、“百代典型”。李斯是中同书法史上有姓名传世的第一位书法家。他在整理小篆字体时将南方流美书风与先秦雄浑的书风相结合。将字形简化,线条讲求均匀简洁,结体拉长,上紧下松,转折处婉转流畅,结构对称均衡,偏旁部首统一规范,章法端严整饬,通篇作品给人以秩序感和崇高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价“琅琊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充分体现了秦代推行法治,追求人文秩序的人文精神。
而颂扬秦始皇丰功伟绩以刻石作为载体更有其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熊秉明先生在《巾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道:“这一种历史纪念性任务,在别的文化里往往是由雕刻(像希腊胜利神)或建筑(像岁马凯旋门)来完成的,在中国则用了书法。如果说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地位始于秦刻石,未尝不可吧。”
秦代前后,篆书由于书写的繁复,不太便利于人们手书记事,出现了篆书的草体。并由此逐渐向隶书转化。进入汉朝,小篆已不再是流行的书体,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或位置仍采用篆书,以示庄重。比如汉碑正文采用隶书,但碑额却采用篆书,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著名的如《张迁碑碑额》,线条夸张屈曲,有天真烂漫之趣;《鲜于璜碑额》简洁静穆,造型方折劲健。同时也有少量碑刻全部采用篆书,如《袁安碑》、《袁敞碑》(图4),线条浑厚、流畅,结体雍容典雅,可谓汉篆精品。此外,三国吴国的《天发神谶碑》(图5)用笔方折,斩钉截铁,颇具奇趣。汉以后篆书日渐式微,历代写篆书的书家寥若晨星,有名的有唐朝的李阳冰,宋代的徐铉,元代的赵孟 、吾丘衍,明代的李东阳等人。虽然李阳冰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但未跳出李斯窠臼,毫无新意。其他诸家也是走他的老路。最多是融入一些楷书笔意,但去古日远,成就都不高。直至清朝砷学大兴,才出现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一批篆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