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书法文字欣赏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书法文字欣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633)赐封永兴公,人称“虞永兴”。为“唐初四大家”之一。虞世南书法幼年承智永禅师亲授,得王氏真传。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二王”书法,所以虞世南深受太宗青睐,其书名亦由此大噪。虞世南书法笔致圆融健逸,外柔内刚,气色秀润,笔调意和,遒美而不尘俗,后代书论评他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的书风为“君子藏器”、“内含玉筯”。虞世南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初唐的陆柬之,中唐的柳公权,“宋四家”中的蔡襄,元代的康里子山,明代的钱谷,清代的陈邦彦等,都受过他书法的熏陶。
《孔子庙堂碑》碑高400厘米,宽150厘米,有正楷40行,每行84字,计3000余字,是虞世南69岁时撰文书丹的。这时他的书法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用笔骨力遒劲,俊朗圆润,笔势轻盈秀丽,结体安排巧妙,表现了一种外秀内刚的力感。在运笔上,藏锋、露锋、筑锋、侧锋、中锋应需而用,使笔下的字,平正中见姿荣,秀媚里有遒健,圆腴而包含神气,飘逸而不失劲力。例如该碑右起第四行末尾的“则”字,开始两笔都是筑锋落笔,笔端左右相望,漏一点空隙,有实中藏虚之妙;接着“贝”旁中间的两短横,分别用粗细形状各不一样的侧锋笔和中锋表现,变化错落极有分寸,底横稍取斜长势,为下面的两点的占位奠定了基础。右边的“刂”旁是虞世南的传神之笔,书家先轻轻一点,再书小竖,这时整个字呈左边欹重之势;然而书家妙笔一挥,用细长的努画一贯到底,两头稍外张,中间愈细而朝中间挺出,虽然笔势向背,但收笔的“趯”势却与整个左边遥相呼应。整个“努”、“趯”有如张弧形良弓,又似凌风的修竹,内含无穷的弹力。整个字疏密得当,揖让有致,顾盼成趣,巧拙相映,玉秀在外,力在其中,真是妙笔生花。综观该碑,点画无一不精思殚志,风神浮动,一波三折,转折顿挫,力达锋端。从结构上看,《孔子庙堂碑》表现的是典型“南派”的特点,横平竖直,左紧右舒,右肩略微抬起,字形稍狭长,饶有灵巧、潇洒的风姿。向右伸展的“戈法”、“波捺”、“浮鹅笔”都有扩张之势,使得字形更为飞逸,气韵生动。在章法上,此碑字距与行距都较大,显得宽舒明丽,风畅日和。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有“沉醉”之称的虞世南书法外秀内刚,恰如他的为人性格,史书上就说他性情沉静寡欲,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议论正直。虽然“字如其人”不能作绝对的解释,但从分析一个人的美学趣味的形成和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的关系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刘熙载《艺概》),是很有道理的。学虞世南书法一定要“求其神胜于求其形”,要认识虞书的刚柔、藏露的两重性,追求其“君子藏器”的活的灵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