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序》上的书法欣赏与介绍
孙过庭《书谱序》上的书法欣赏与介绍
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今属浙江)人,自署吴郡,曾官率府录事参军。多才多艺,潜心研究书法艺术20多年,各体咸通,尤精于“二王”草体。《书谱序》是其学有成就的盛年40岁后写成的。文末书“垂拱三年(687)写记”。他写成后最多七八年就去世了。
《书谱序》(简称《书谱》)是一篇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评论书法艺术的文稿,全文3654字(删除的文字不计),是一篇草书手稿。原稿墨迹中段缺200余字,现在印行的以宋元祐年间河东薛氏刻《书谱》拓本补足,使成完璧。
《书谱》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境界,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均对初学者禅益良多,故尔后研习书法的人都把这篇叙文当作理论名著研读,并作为初学草书的临摹对象,可见它在书坛的深远影响。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孙虔礼书,《述书赋》谓其‘万字一类,风行草偃’,轻之也至矣!今所书《书谱》令后人极力摹仿,尚自隔尘。……此帖浓润圆熟,几在山阴(王羲之)堂室,后复放纵,有渴猊游龙之势。”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读的文字。”朱建新在《孙过庭书谱评考》篇首写道:“余尝泛览历代书论之作,自后汉蔡邕、赵壹之论,讫于近世包世臣、康有为之著,不下百万余言。其所言者,往往故神其说,难以索解;求其言简意赅,不蹈空疏,惟唐孙过庭之《书谱》,庶几近之。且能言者又未必能行;能行者又未必能言;而过庭《书谱》,论既精卓,书亦工妙,诚可谓二难并矣。”
《书谱》的审美视野渊博透彻,书法亦极精美,已为历来书法家所赞赏称道。惟叙文谈论掌故,每含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时代的局限。由于叙文是一篇草稿,亦有多处笔误未曾校正。如“伯英”、“百英”互见;“犹标坐隐之名”的“隐”;“初怨而后请”的“请”字;“鸿飞兽骇之姿”的“姿”写作“资”等笔误。而通篇横画有一些圆笔,缺乏挺劲,是行笔过于迅疾所致,前人已有“伤于急速”与“圆熟”之评。刘熙载《艺概·书概》首先肯定“孙过庭草,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又指出“孙过庭《书谱》谓‘古质而今妍’,而自家书却是妍之分数居多。”这是此较中肯的批评。
从《书谱序》墨迹中“所”、“其”、“记”、“心”、“者”、“藏”、“之”、“夫”、“容”等字看,可说是妍媚、圆熟的代表。然其运笔娴熟,使转无心,乃能臻于此境,尤以最后收锋带笔的“钩”,纵擒微妙,正是“极力摹仿、尚自隔尘”之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中“会”、“老”字末笔的点,都向右剔出,这种枣核形章草点法(多处用这种点法)笔画虽短小,而气势甚遒劲。自“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以后,笔毫愈破败,而气势愈奔放,骨力愈遒健。如江涛澎湃,风起云涌,势来不可止。“渴猊游龙”,确非虚誉。“或以年职自高”的“职”字,戈钩写作斜竖以扩张气势,明代书家尝仿效之。这种寓巧于拙,反险为夷的手法,《书谱》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孙过庭的专擅,历代对《书谱》称道不衰,确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