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的《三坟记》篆书书法欣赏介绍
李阳冰的《三坟记》篆书书法欣赏介绍
李阳冰精于小学,曾刊定《说文》,虽间逞臆说,但对许书的整理流布毕竟有功。他毕生专攻篆书。初学李斯《峄山刻石》,后从孔子《吴季札墓志》得到启发,自此变化开合,劲利豪爽,面目一新。颜真卿当时名满天下,书碑必待阳冰篆额,以呈联璧之美。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有“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之句,对他推崇备至。阳冰对自己所创“玉箸篆”也非常自负,曾大言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从唐至元,他所得隆誉可谓无以复加,有人以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有人称他“笔虎”,更有人把他抬到了“仓颉后身”的高度。
《三坟记》,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刻于大历二年(767)。碑高215厘米,宽93厘米,两面刻,共23行,行20字。原石已佚,现存于西安碑林者为宋人翻刻。
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七云:“阳冰在肃宗朝(756——761)所书,是时年尚少,故字画差疏瘦。至大历以后诸碑,皆暮年所篆,笔法愈淳劲,理应如此也。”核观此碑,线条圆润清劲,结构也大多沉稳,确实是晚年之象。
小篆自李斯参酌整理为一种新的字体后,就注定了它与实用无缘,后生必然萧条的命运。它圆转的笔画和匀称的结构,施诸纪功勒颂尚有庙堂气象,而于日常则因其烦难而不免使人却步,隶书的迅速兴起和普遍使用即由此因。小篆至汉代,人们已觉隔膜,以致闹出象许慎所感慨时说“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之类的笑话。东汉末蔡邕在太学前立熹平三体石经,使小篆带有启蒙性质,但实际上已难挽残局。小篆这种书体,到沉寂冷落了500余年后的盛唐,却由李阳冰重新拈出,而且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他在当时的书坛上赢得象稍晚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样的赞誉,丝毫也不用诧怪。阳冰之后,小篆稍稍为人注意,五代入宋的徐铉、北宋的章友直、元的赵孟頫,尽管都有创作,但成就皆不能与李阳冰同日而语,他作为一座历史的高峰仍受到后代的景仰和膜拜。从元吾丘衍起,对李篆开始有些微词。吾氏云:“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崔于玉(东汉崔瑗)也。”把李阳冰直接斯翁的自我标榜降了格,贬损不可谓不重。明赵宦光云:“阳冰得大篆之圆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康有为甚至这样说:“少温笔法出于《峄山》,仅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这些当然与鼎彝碑版的发掘和金石之学的复兴大有关系。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三坟记》是翻刻拓片,全篇神采和笔画力度无疑受到不少影响。然而,从翻刻而不易走失的字形着眼,这里面确有不少“非古”的成分,如“名世才”的“世”和“藐”的“豸”的写法,实是较俗。另如“也”的两圈的过圆,“之”的一折过尖,“曹”的头稍小,“有”的曲逾规等等,无不大有贻诮之处。在气息上,不用说与李斯《泰山石刻》的淳古大度相比已显器局褊促,就是较之东汉的《袁安》、《袁敞》二碑也是应该稽首称臣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讲,当然是鉴于今天有大量考古实物资料的出土和清代篆学大兴并伴随一些名家的崛起的史实背景,才敢如此断论的。但是,李阳冰作为特定历史范畴中继往开来的杰出人物,其功绩谁也难以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