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作于元祐戊辰的《苕溪诗》书法欣赏介绍
米芾作于元祐戊辰的《苕溪诗》书法欣赏介绍
米芾(1051——1107)亦名黻,字无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故又称吴人。他不善逢迎,屡踬于仕途。徽宗时奉诏以《黄庭》法作《千文》,后为书画博士,因得窥内府秘藏墨宝,见多识广,临摹亦精,由近人而上溯晋唐,乃至秦汉。凭藉天资勤奋,去芜存菁,博览约取,脱离前人樊笼,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
米芾兼善众体,但造诣最高、最富创新精神的当推行书。传世行书墨迹中,又以《蜀素帖》和《苕溪诗》为翘楚。此二帖均为米芾38岁时所书,前后相差仅一月,都是米氏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时的鸿篇巨制。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滨,戏作呈诸友诗》,作于元祐戊辰(1088)八月初八。帖中夹注旁注自然,“友”字涂改痕迹毫不掩饰,当系草稿。帖高30.3厘米,长189.5厘米,纸本,35行,共294字。帖后有米友仁跋。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帖笔画变化莫测。如“度”、“水”、“更”、“依”、“便”、诸字的捺笔,或成长波,或成波角,或变长点,或变短点,或反扣,或轻收,各不相同,而采字之捺重笔辅毫后两边呈肩状再收细,已非楷书基本笔画所能部勒。“开”、“为”、“转”、“鸿”、“行”、“荆”、等字的钩笔,或外展,或圆转,或平拖,或连点,或化作长笔竖波,或干脆省略,变化无常,不拘一格。在稍长的笔画中,每每添波加折,以破定法,别开生面,突出变化。如“尽”字末笔长横就双波迭起,逸趣层出。上述笔画的力点也因变而变,或首,或尾,或中,无定法可循。
该帖书字结体,千姿百态,每出人意表。如“三”,化三横为三点,点势偃仰向背,各具情态,却又互相呼应,但起落笔呼应萦带各异。
该帖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其字大小参差,正欹错综,前后呼应。左右联系,字字偏侧而整体安稳,其笔力遒劲,体格雄奇,笔画多变,姿态横出,自然潇洒,爽朗俊逸。
比起米芾其它作品来,《苕溪诗》可算是最少修饰,最为洒脱。后世攻击米氏的“刻意求工,放纵佻薄”等缺点,在《苕溪诗》中尚未显露。苏轼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更云:“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孙觌则云:“南宫跅弛不羁之士,喜为崖异卓鸷、惊书骇俗之行。故其书亦类其人,超逸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这些评语,《苕溪诗》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