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书法家的《到京帖》书法欣赏介绍
邵氏书法家的《到京帖》书法欣赏介绍
邵氏(生卒年岁不详),字仲恭,江苏丹阳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哲宗至徽宗时期先后在郑州、秦州(今甘肃天水)、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等地任过职,官至直龙图阁,移知苏州。北宋书法家。
邵氏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后师从蔡京,在蔡的影响下,又致力于唐代书家沈师传的字体,并以三家之长为本,加以融变,形成自己的风范情调。他的字当时尤受江浙一带文人学士的喜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的书体没有当时那种令人生厌的“官字习气”,给人清新之感;另一方面则是他“秀劲”的格调特别适合江浙“书生气质”人的欣赏口味。可是当后代文人字皆以类似的面貌出现时,这种“清新”便被掩盖了,以至在今人眼里全无绝胜之处,成了很普通的字体,这现象完全是世情变迁的结果。
《到京帖》又名《与存道札》、《致存道良亲司理尺牍》,行书。原件为深牙色纸,墨迹本,宽26.4厘米,长32.2厘米,共九行75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文中“承乏东排岸”之句考证,可推知其书作时间大概在熙宁(1068——1077)年间,应属比较早期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本是一封极平常的告事信函,故下笔之际,神定意安,轻松自如,这恰恰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他的书风和功力。所以,要说这幅作品的特点,首先是自然真率,无造作之气。再者,其笔路相当清楚,既保持着颜字的雄强敦实,又有蔡体的激越奋发,更兼沈书的清虚飘逸,而这些情态都一统于劲秀醇朴的风度之中。
宋代李之仪在《姑溪集》中评邵氏书法时说:“仲恭字,秀有余,而老不足。”这个批评也许是很中肯的,但邵的书法在诸多风格的字体中能透露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正是因为他能集三家之长而尽“劲秀”之能事。如果他的字真写得既秀又老,是否还能有此特色呢?与其追求完美,不如留取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不足”就具有“意外”的价值。作为一位以继承传统为主的书家,在艺术的取舍上能有此见识,足见其“名重一时”并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