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现成形音代新词义
这种造字法,从这题目上理解并不难,但因前人极少深入探究和详细论述,致使读者对某些现象或缺乏认识,或理解不甚统一,不利于汉字的学习。因此,我们特在此比较详细地介绍。
同形同音的字原本同是一个单音节词,后来因为言语中词的不断增长,汉字没有另造新字形,人们就利用一些字的原字形改变其义,造成另外新义的词。用这种方法造成的新字,为数不少,情况也比较复杂,细分有四种现象:
借现成形音代新词义可以分为两小类:
(1)在书面语言中本无其字,借一个现成的形音换入新义代替。有的词在我们口语中已经出现,但是在文字里还没有相应的书面的字表示,就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现成单字的形体和声音借来,与口语的那个词的意义相结合,造成另一个书面的新字义。“六书”中的“假借”就是这种方法。《说文·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说文·部》说:“发号也。”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长”,《说文-长部》说:“久远也。”本是“久远”的“长”(ch6ng),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zh6ng)。运就是说:“令”,原来只是一个词,后来构造成两个词了;“长”亦然。过去许多人解释“假借”,只从造字的形体方面着眼,因此就讲不通,因为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就觉得不像是造字的方法,无技可施,便说它是“用字
之法”,那是不正确的。这种借形音造新字适应语言中新词的需要现象,不限于上古,后世出现也很多,“简化汉字”中也有采用。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证明:
1)安,《说文·一都》说:“安,静也。从女在一中。”这个字的初义是“安静”的意思。后来其音、形被借,造成新词:姓。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或“怎么”。安培的简称。
2)盎,《说文·皿部》说:“盎,盆也。从皿央声。”这字的初义是”盆”一类的器皿。后来其音、形被借,造成表示“洋溢”义的一词,如用于“盎然”、“盎盎”等。
3)把,《说文·手部》说:“把,握也。从手巴声。”这字的初义是“握”。后来其音、形被借,造成新词:①指拜把子的关系,如“把兄弟”。②介词。③加在“百”、“千”、“万”和“里”、“丈”、“顷”、“斤”、“个”等量词后头,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前头不能再加数词)。如,“个把月”;“百把块钱”等。
4)方,《说文·方部》说:“方,并船也。像两舟省总头形。”这字初义是指两只并在一起的船。后来其音、形被借,造成新词:④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等。②方向;方面。⑧方法。④姓。⑤副词:表示“正在”或“方才”等。
5)简,《说文·竹部》说:“简,牒也。从竹间声。”这字的初义是“牒”,即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后来音、形被借,造成新词:①筒单。②选择(人才):如“简拔”等。③姓。
(2)在书面语中本有其词,另借一个现成字的形、音,换入新词义代替。这种方法是借同音、音近的字来代替厚车的词。同音代替:例如,借“公”代“功”;借“骏”代“峻”。还有音近代替,这有两种情况。两个单字仅声母相同而代替的,例如:借“祝”代“织”,借“果”代“敢”;有两个单字仅韵母相同而代替的。如,借“崇”代“终”,借“革”代“勒”。
上述这种代替作用,实际上是将新的词义换入,取代了厚字义,构成了新的词了。一般大型词典中,对“公”的解释,必需有“功”词义。但是由于“功”原本有这个单个字的词。“公”不过是在一定的行文条件下代替“功”的词义而已。犹如“代总统”。虽能在一定条件下代替”总统”的一切职权,但并不等于是“总统”。因此在词典中一般也作特别处理。如何处理呢?训诂学上有“通假”的说法。所谓“通假”,实际上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借形音构词”的现象。“通假”包括“本无其词”和“本有其词”两种借用。古书中常常不用本词,而用“通假词”(通常叫“通假字”),现在的简化字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借“谷”代“毅”,借吁代“箭”等。所以必须引用重视。训诂学上的“通假”一词,习惯
上也叫“假借”,这与许慎《说文·叙》中所说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义不相吻合,是把“假借”的词义范围扩大了。因此,“假借”一词,其广义,概念同“通假”;其狭义,概念方指“本无其词”的借字现象。由于训诂学中有“通假”的说法,所以现在编写字词书等把借原字形、音,换入的新义叫“通假义”,释文便作“通(某)”处理,如: “公”作“通‘功”’,“祝”作“通‘织”’,“崇”作“通‘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