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历史要略学习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秦代“挟书律”,一些未遭秦火的古籍得以出现,河间献王得古文《周礼》,北平侯张苍献古文《左传》,河间人颜贞藏古文《孝经》。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毁孔子宅,从墙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古文经发现以后,一些经学家开始研究这些古文经典。两汉的古文经学家主要有孔安国、刘向、刘歆、张敞、桑钦、杜林、卫宏、服虔、徐巡、贾逵、郑众、马融、郑玄、许慎等人,他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解字说经,重视名物训诂,形成了儒学的朴素治学风气。这些古文经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他们的研究成为古文字学的滥觞。汉晋以降,不少学者对当时发现的青铜器、竹简等有所研究,古文字学历代不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古文字学相关的大事不外乎魏代三体石经的刊立和汲冢竹书的发现与研究。魏代石经刊行于魏曹芳正史年间,石经每字以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其古文与《说文》所收古文形体接近,字形可靠。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自今河南汲县战国魏王墓中出土大批竹简,内容涉及《周易》、《纪年》、《穆天子传》等16种古籍。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诏令卫恒、束皙等人把这些古文改写成“隶古定”释文。
五代末宋代初,古文字学有较大发展。古文字有两种,一种是书写六艺的文字,也叫“晚周文字”、“东土文字”;另一种是钟鼎文字,也叫“西土文字”。孔子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Ⅵ‘六艺”之后,他的弟子用来书写“六艺”的文字就是“六艺古文”。如《说文解字》中的“古文”、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都是“六艺古文”。“六艺古文”的集大成者就是郭忠恕的《汗简》和夏竦的《古文四声韵》。①郭忠恕编《汗简》七卷,收字2962个,引用文字资料涉及71家。后来,夏竦编《古文四声韵》,收古文约9000字,按《唐切韵》210韵列字,以楷书为字头,后列古文形体。这两部书收录的古文多为战国时文字,引用材料有《古老子》、《古孝经》等等,多与近年来出土的战国古文字相合,对于研究考释战国文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对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宋代时钟鼎彝器出土增多,欧阳修、赵明诚、杨南仲、薛尚功、王俅等人开始从事商周钟鼎彝器的著录和研究,主要是摹绘器物、释读铭文。宋元祜七年(1092年),吕大临作《考古图》,有器物图形、铭文,详记发现地、尺寸、重量,附有考释,体例完备。后来,王黼仿《考古图》作《宣和博古图》,薛尚功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作《啸堂集古录》,王楚作《钟鼎篆韵》,薛尚功作《广钟鼎篆韵》,都在钟鼎文字领域有所贡献。尤其是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书中搜集自夏至汉古器物铭文458字,分别注音释义,颇有订讹勘误之功。另外,欧阳修的《集古录》、诗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虽然涉及金石文字,但对于古文字没有加以考证。另外,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的著录和研究,也自宋代发端。
清代自乾嘉以下,名家辈出,起初仍继续宋人风尚,以青铜器研究为主。到晚清陈介棋、孙诒让等人的时期,着眼范围大为扩大,收藏既富,创获也日益增多。罗振玉、王国维首先用近代的方法整理研究古文字。尤其是王国维的著作影响极大,为学术界所尊崇。王国维以传抄古文材料考释战国文字,取得丰硕成果。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安阳县西部殷墟发现甲骨文。王懿荣、刘鹗首先收集甲骨,刘鹗还刊印《铁云藏龟》。其后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开始释读甲骨文。后来罗振玉著《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作《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开始大量解读甲骨文。之后,董作宾、陈梦家、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人都在甲骨文研究中作出了贡献。董作宾作《殷历谱》,提出对于甲骨卜辞作断代研究。陈梦家著《殷虚卜辞综述》,全面介绍甲骨卜辞。郭沫若作《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主编《甲骨文合集》,他主张联系语法结构和古代社会文化来考释古文字。唐兰著《殷虚文字记》、《天壤甲骨文存》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释林》,释读和纠正了过去误释的甲骨文300多个。
近代金文研究也不甘落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搜罗宏富,王国维《金文著录表》著录明了,容庚《金文编》条例清晰,都为金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孙诒让著《名原》,以甲骨文考订金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贵州红岩古刻、《说文》古籀相互比勘,创为古文字研究新法。王国维著《史籀篇疏证》,考证《说文》籀文与金文相同的223字。郭沫若编《两周金文辞大系》,杨树达著《积微居金文说》,于省吾编《双剑够吉金文选》,陈梦家著《西周铜器断代》,马承源著《中国古代青铜器》,都在金文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从研究对象上看,石鼓文和诅楚文的研究主要在民国时期。郭沫若、马叙伦、唐兰等曾经讨论石鼓文的年代问题,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罗振玉也曾通篇考释石鼓文。容庚、郭沫若在诅楚文研究方面均有专著。
玺印文研究以程瑶田、陈介棋、方清霖、罗福颐为突出,程瑶田把战国玺印文字归属于古文之类,陈介棋编辑《十钟山房印举》,方清霖编辑《周秦古玺菁华》,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徵》、《古玺汇编》、著《古玺印概论》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玺印文字研究。
陶文研究以陈介棋《筻斋藏陶》、吴大潋《说文古籀补》为贡献较大。后来顾廷龙编《古陶文香录》,附有辞例,体例较善。
货币文方面有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商承祚《货币文编》,[美]邱文明《中国古今泉币辞典》,都在货币文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竹简木牍的大量出土,简帛文字研究的论著大量涌现,这里不再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