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别字和字样学的介绍知识
收录碑别字始于宋洪适《隶释》,清邢澍《金石文字辨异》成为碑别字专书,其后罗振望辑录《碑别字》五卷,罗振玉增辑为《增订碑别字》五卷,罗福葆增辑为《碑别字续拾》一卷。秦公在前人基础上增补为《碑别字新编》,收字头2528字,别字12844字。选录十例如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使用混乱,俗体字、异写字泛滥,再加上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盛行,出现了不少别体字、讹体字。如恶作恧、席作席、霸作霸、借作俗、渊作浏、笑作呋等等。到了隋唐时代,科举考试成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主要形式,因而刊正文字成了语言文字领域第一要务。隋代曹宪曾作《文字指归》四卷,唐代颜师古作《字样》一卷,以求在篆隶正俗之间取折中。后来颜师古的侄孙颜元孙专门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作《干禄字书》一卷,以四声分类,每个字分正、通、俗三体,考辨颇详,影响很大。后来该书被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写录,刊刻于石。《干禄字书》之后,张参作《五经文字》,唐玄度作《新加九经字样》,都是统一书法、刊正文字的书,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有着很大的作用。
唐代虽然已经开始有印本,雕版印刷已经开始流行,流行最多的还是手写本。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字使用遗风,异写字和异体字仍很盛行。但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用正体字,因此颜元孙就编写了正、俗、通三体一贯的《干禄字书》一卷。这本书的编纂目的是为科举考试书写时避免用正体以外的字,所以名为《干禄字书》。这部书的编排以四声为顺序,字分俗、通、正。俗字与正字本是对立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所变化。当时的俗体字在后代可能会成为正体字,现代简化字中就有不少是魏晋以来的俗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