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的理论源流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这是目前已知的记载有“六书”一词的最早文献,既然保氏把“六书”作为教学内容,可见当时的“六书”已经是较成熟的理论,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六书”。《左转·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虽然这样的拆解带有政治说教的性质,也不一定符合造字之意,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诂方法。“六书”正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汉字条例,而这些条例指导着更多的汉字分析。《说文解字》引用了不少“通人说”,如引用了孔子“一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在人下,故诘屈。”“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等,很多都是“六书”理论的具体运用。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所述“六书”内容是取之于刘歆的《七略》。后来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再后来许慎在《说文·叙》中说:“《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三家说法有同有异,历代学者多有讨论。后代学者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而用班固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