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
1、切音字运动,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思潮要求师法西洋,富民强国。汉字改革思潮也随之产生,目的在于普及教育,教育救国。1892年,卢戆章发表“中国切音新字”厦门腔读本:《-目了然初阶》,掀起切音字运动。随后的20年里,切音字运动先后创制多种多样的字母,有类似假名的方案,有速记符号式方案,有草书笔画式方案,有篆书笔画式方案,有拉丁字母式方案等等。标音方案多采用声、韵拼合制,而不是音素制,显然是受汉字传统反切注音法影响。
2、注音字母运动,1913年,教育部在北平召开“读音统一会”,会议审定了汉字的国定发音,把国音分析为音素,每个音素用一个字母表示。通过会议表决的方式在众多的方案中选用“记音字母”作为记录音素的符号,“记音字母”通过增改章太炎的“纽文”和“韵文”而形成,只用来标注汉字读音。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于1913年3月13日讨论通过,1918年11月正式公布。
3、国语罗马字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场提倡民主,提倡科学的运动中,汉字遭到,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灭顶之灾。这场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大众语,反对文言文;提倡拉丁化,打到方块汉字。从此掀起了汉字拼音化、拉丁化运动。1923年,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等论文,认为“僵死的汉字”不能表示“活泼的国语”。同年,“国语罗马字研究委员会”成立,一年后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正式公布。赵元任在制定国语罗马字方案时曾有一些美好设想,他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中说:“趁此时努力做下去,不多年可以使全国人民识字,不十年可以产生出新文字里的更新的发展,不几十年可以把世界上的文字科学的精华都翻译成中文,不一世纪我们的学术思想可以发展到比哪一国都高深丰富,那时候的小孩子看见了英文,倒要反过来问:怎么他们英国人也写中国字?我听英国人说话有些很奇怪的声音,怎么能够拿出中国字母拼得准呢?”
4、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为扫除文盲,首先在少数民族中推行拉丁字母化运动。留学苏联的瞿秋白受其影响,1921年草拟了《拉丁化中国字》,主张用拉丁字代替汉字。1931年,旅居苏联的华侨在海参威召开“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提出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后,得到鲁迅、蔡元培、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支持。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地纷纷成立新文字研究会,并以拉丁化新文字出版书籍、杂志、报纸等。
5、简化汉字运动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用俗体字》-文。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提倡简体字的文章,1922年提出《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汉字简化运动开展起来,但是钱玄同等人编的“简化字表”始终没能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