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注形符构成的形声字有一类形声字是在原来的字上加注表意的形符构成的。这类加注形符构成的形声字,被加注的部分有的就是这个新形声字的本字,有的则是它的借字,加注形符成为形声字之后,原来的本字或借字被动地转换成新形声字的声符,早期的形声字有不少就是这么发展来的。如: “申”,甲骨文是一个表示闪电的象形字。古人以为雷电现象是天神所致,于是在“申”上加注形符“示”,成为“神”这个“从示申声”的形声字。 “祖”,甲骨文作“且”,原来是男性祖先的象征,是一个象形字。到春秋金文才开始出现加注形符“示”的“祖”,成为“从示且声”的形声字。 “禮”,金文本来作“豊”,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使用“玉”(珏)和“[XCHAR[R202008224_FZSSK_F9C6]]”(鼓)举行祭祀典礼。又在“豊”上加注形符“示”,成为“从示豊声”的形声字。 “国”,早期金文作 、 ,表示用“弋”(代表武力)保卫的城郭(“口”是方城的象形),是个会意字。西周金文又加注“邑”或“囗”作形符,写作 或 ,成为“从囗”或“从邑”,“或声”的形声字。《说文》:“国,邦也,从囗从或。”作为会意字看,按照许慎对这类字处理的通例,也应作为形声字。 “往”,甲骨文作 ,是一个“从止王声”的形声字,又加注形符“彳”或“辵”,成为“[XCHAR[R202008224_FZSSK_F9C7]]”声的形声字。 “唯”,甲骨文、金文假借“隹”作“唯”,后加注“口”作形符,成为“从口隹声”的形声字,《说文》:“诺也,从口隹声。” 上举各例,“神、祖、禮、国、往”的本字有的原是象形字,有的是会意字,有的是形声字,加注形符成为形声字以后,本字就相应被动地转化成为声符部分。“唯”是在借字的基础上加形符,原借字则被动转化成为形声字的声符。假借加注形符构成形声字,在古汉字阶段曾经盛行过,产生了大量的注形形声字,如以下各字,都是在假借字基础上加注形符变成形声字的:井—[XCHAR[R202008224_FZSSK_F9C8]]、良—娘、多—[XCHAR[R202008224_FZSSK_F9C9]]、北—邶、登—鄧,这组字前一个曾是借字,后一个是加注形符为借字新造的专用形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