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 多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5,西周晚期 用嚴(玁) (狁)放 (興), (廣)伐京𠂤(師)。 按: 《廣雅·釋詁》: “放,大也。”“放 (興)”即“大興”。
 中山王 方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用隹(唯)朕所放。 按: 讀爲“仿效”之“仿”。
 九店楚簡·六二一號墓竹簡14,戰國 ……事又器四放不倝(乾) (煦)𪧧(煎)齊(劑)□。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貴賤之恒立(位),賢不霄(肖)不相放(妨)。
 三老掾趙寬碑,東漢 游居放言。
 子游殘碑,東漢 扶危翊放。
 元茂墓誌,北魏 遂令下車之威未震,放筆之恩已收。
 郭達墓誌,隋 把謝鯤之臂,逍遥水竹; 酌陶潛之酒,放暢餘生。
 馬穉墓誌,隋 預置福田,心焉放曠。
 王惠墓誌,唐 遂宗仰前脩,放曠原野。 《説文》: “放,逐也。从攴方聲。”
放★常◎常
fànɡ形声,从攵或攴,方声,本义为驱逐、流放,引申为发射出、点燃、解除约束使自由、不拘束、扩展、摆放、添加等。 放 (fàng)逐也。 放 金文; 篆fàng[攴(攵,意符)+方(聲符)→放(《説文》:“放,逐也。從攴方聲。”放〈放開、放工、放假、放學、放晴、 放牧、放羊〉;〈流放、下放〉;發出〈放電、放毒、放光、發放、 放債、放貸、放大、放寬〉。 花開〈百花齊放、心花怒放〉; 擱置〈先放一放、存放、放棄、放心、放置、開放、放風箏〉。)] 《論語·里仁》:“子曰:‘放〈fǎng〉於利而行,多怨。’”(孔子説:“專門利己,必多怨恨。”) 放fàng(8画)
 【提示】方,末笔是撇,不是横折钩。 *放fàng8画 方部 (1) 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 ~逐|流~。 (2) 解除约束,使自由: ~行(xíng)|释~|~虎归山。 (3) 暂时停止(工作、学习): ~工|~学。 (4) 不加拘束,听其自然: ~任|~纵|~手|~声歌唱。 (5) 把牛、羊等赶到野外去找食吃: ~牧|~羊。 (6) 使东西处在一个位置上;搁: 把碗~在桌上|安~|存~。 (7) 加进去: 菜里~点儿盐。 (8) 发;射: ~光|~枪|~炮。 (9) 扩大;扩展: ~长(cháng)|~大|~宽。 (10) (花)开: 百花齐~。 (11) 点燃: ~火|~鞭炮。 (12) 把钱借给别人并收取利息: ~债|~高利贷。 (13) 弄倒: 上山~树。 (14) 控制自己的行动、态度等,使达到某种分寸: ~慢速度|~明白点。 (15) 播送: 播~|~音乐|~电影|~录像。 (16) 使物体随水漂流或随风飘动: ~木排|~荷灯|~风筝。 (17) 搁置: 这事不急,先~~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