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异体字在历史上不仅为数众多,而且还随着社会用字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有两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世发生了分化,记词职能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例如 “咳”与 “孩”,在历史上就曾是一对异体字。《说文》: “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 《礼记·内则》 : “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史记·扁鹊传》: “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老子》 : “我独泊兮未兆,如婴和之未咳。” 《释文》本作 “孩”。《颜氏家训·教子》 : “子生咳提,师保固明,仁慈礼义导习之矣。”本又作 “孩提”。在这些文句中,咳与孩均读hái,用的都是“小儿笑”的本义。后来这一对异体字发生了分化,本义也罕用了。咳读ke,通欬ké,如 “咳唾成珠”。即今咳嗽的咳。孩仍读hai,用为幼童之称。咳与孩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喻—谕”、原本晓谕、比喻义都可通用,后来分化,晓谕主用“谕”,比喻义用 “喻”。“份—彬”,原本通用,指文质具备的样子,《说文》 引 《论语》 “文质份份” ,今作彬彬。后世分化,彬仍表本义,而份改读fèn,用作量词。“育—毓yù”、“徯xī—蹊”、“讶yà—迓”、“拓—遮zhē”等等,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在读古书时,对于这一类的异体字一定要作历史的考察,切不可轻率地以今律古而误解文意。 在古代原本不是异体而是意义或用法不同 (或不尽相同) 的两个字,现在为了精简汉字,在 “异体字整理”时也视同异体字加以合并而成了一个字。例如 “炮”,本是一种烹调方法。《礼记·礼运》 : “以炮以燔。”注: “炮,裹烧之也。”而 “砲” (pào同“炮” )是 “机石”,指古代战争中用机械之力发石以攻敌,故字从石。后来发明了火炮,才借“炮”为 “砲”。炮与砲原本并非一字异体。现在当作异体字合并后,炮行而砲废。类似的还有奸与姦、核与覈hé、闲与閒等等。我们在读古书时切不可将它们视为异体字,要从弄清它们的本义入手,分辨出它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 异体字的存在给学习和交流造成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格局造成的 “言语异生、文字异形”的混乱状况,客观上成为改变一字多形的一种积极举措。以后历代都有正字方面的书籍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异体字进行了整理,1955年底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精简了1055个异体字。但为了读懂古书、旧版书,对异体字还是应有所了解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