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四]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问题
释义

[四]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问题

古今字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文字现象,它对后世使用汉字一直有着较大的影响。按理说,今字被造出来后,古字和今字的使用就应该从此区分开。但实际情况不尽然如此,后世许多古文家在写作时往往不用今字而用古字,这样一来,古今字问题与用字通假问题便交织在一起了。
古今字是从纵向上看,不同时代使用的同一个词,在字形上不相同。通假字是就某一具体语言环境中记录一个词所用的字而言,是从横向来看,当记录某一个词时,不用约定俗成的记录该词的字,而是临时换上一个与这个词同音或音近的 “别字”,就造成了通假字。
举例来说: 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只有 “反”字而无 “返”字,因此,“返回”、“往返”的 “返”这个词,是由反字来记录的,后来,当 “返”字产生后,“反”字就把原先承担记录 “返”这个词的任务移交给 “返”字。由于在记录 “返”这个词时,古今使用的字形不同,就形成了 “反—返”这一对古今字。然而,有人在 “返”字产生之后,再用它的古字 “反”去记录 “返”这个词,这就变成 “本有其字”而用 “别字”的通假了。
可见,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根本区别,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从汉字纵向历史的角度去看,“反—返”构成古今字; 从某一时代中某一具体的记录词的横向情况看,“返—反”又构成了通假字关系。
正因为这样,在中学语文课上,一般都不讲古今字,而统统用通假字来覆盖了古今字和通假字。现在从高考以下的各类级别的语文考试中,考到文言文也只列通假,而省古今概念,古今字也大而化之地当作通假来考了。
事实上,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实在有若干可以互相转化的地方:
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有语音上的联系。通假现象是同音或音近替代现象,因而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至少是相近的。而古今字,由于古字和今字所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也是必然的。
当然,由于时代推移等原因,今天比较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古字与今字之间的读音,很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如 “而 (ér)—须 (xū)—鬚”,但在远古时,它们的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古今字产生之后,人们往往依旧用古字去写今字,这样,古今字现象就转化为通假字现象了。产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沿袭书写习惯,在该用已出现的今字时,仍书写成了古字;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尚古心理,尤其是唐宋年间,许多古文学家喜爱书写古字。如范仲淹 《岳阳楼记》 :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 “属”字,在宋代,“嘱”字早已产生,并广泛运用,范仲淹以 “属”代 “嘱”,是一种以古字写今字的通假现象。
反之,通假字也可以转化为古今字。如甲骨文中表示 “没有”义的 “亡”字,后来常用 “无”字来表示,其实 “无”是 “亡”的通假字。因此,从表示 “没有”这个意义的纵向角度看,“亡”与 “无”是由于通假造成的一对古今字。
总之,古今字的存在,给我们今天的人阅读古书增添了困难。读古书碰到古今字时,往往要分辨与之相应的今字,否则就理解不通。比如: 贾谊 《治安策》 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胫之大几如要”。这是形容汉代诸侯的封地力量太大。如果把 “要”字理解为 “需要”或 “重要”,这句话就讲不通,只有分辨出 “要”是 “腰”的古字,才能准确地领会这句话的含义。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