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它(虫) 也 “也”是回避不了的 |
释义 | 它(虫) 也 “也”是回避不了的“也”是个不好说的字,也是个不好意思说的字。正因为不好说,许多文字学家就回避说 “也”。然而,“也” 又是个重要的古文字,有时候 “也” 是回避不了的。 当初,虫、它一字,它、也一字,其构字理据和组字构件同来源于八卦连山体阴性符号“∧”。∧是大(人)字的下半截,这里是指人的胯下。甲骨文的“它”既是蛇的象形又是蛇的初文, 是由阴性符号“∧”组成有头有身有尾的一条“虫”,为象形字。《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时至今日陕西关中农村仍称蛇为長虫。从金文始甲骨文的“它”一分为二变作两个形体,一个是将甲骨文“它”上部的阴性符号形成屈曲之状,蛇身蛇尾作了一番异构成了金文的“它”。一个是将甲骨文的“它”上部的阴性符号改作屈曲之状,下部的形状其实是八卦易经体阴性符号“Ⅱ”的异构,“Ⅱ”在这里是女阴的标示,为了显眼起见,造字者还刻意在中间画了一道曲竖线,使“它”变作了“也”并更具象形韵味。古文的“它”(也)是个中转型的字体,它既有“它”的雏形,又有“也”的趋向。小篆的“它”、“也”不过是同形异构罢了。相信在古代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精虫或许是不会被发现的,但“虫”的蕃衍生殖能力古人是一定知道的,不然“虫”、“它”、“也”怎么会同出一辙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推进,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逐步走向神秘,进而由神秘走向了禁忌。上古草居,人们患蛇,相问“无它乎”是出于对蛇的恐惧,后来“它”就成了除人以外所有生物的代称,才另造出从“虫”从“它”的“蛇”字来。同样道理,女阴人们乐于说它,又羞于直呼,于是就仍用“它”来代替,“它”后来也就成了女阴的廋词。从此赋予“也”的女阴色彩逐渐隐退,一至被列入“之乎也者矣焉哉” 的虚词行列。 《说文》: “也,女阴也。象形焉。”以后的学者以为其含意不可登大雅之堂,故意回避不说“也”就是了,还给了许多贬斥。其实说也好,不说也罢,翻正“也”就是“它”、“这”那个女性身上特有的敏感部位,是不指明的指明罢了。在母系社会女性生殖崇拜时期,女阴是崇拜的偶像,这种偶像崇拜的印痕相当深刻,一代传递一代,至今人们在表现情感留露的语言上便是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的那句话,其实这是情感上的留露,语言上的浓墨重彩罢了,有时也并非詈骂。 蛇在古老的生殖文化中形成了与人的一种神秘关系,唤起了初民控制自然的激情冲动和信仰之火,蛇似乎就是人的生命之源。人们给蛇赋予以性、性器和性激情的理念,这是生殖崇拜文化的升华,是人类早期对生命之门——女阴崇拜的一种表露形式和对性激情的一种物化现象。“也”是女阴的标意,这是确确室实的事实,这在以“也”所组构的汉字中也能找到踪迹: 衪: 衣袖,与“也”一样穿脱; 地: 土为男根,土“也”相构,蕴意生; 池: 像“也”一样低洼的水塘; 他: 人“也”所生; 牠: 牛“也” 所生; 弛: 未张之弓,如“也”翕而闭; 匜: 盥洗器皿,不仅造形像“也”。也是“花和尚”在隐蔽之处洗头的用具; 𦧇: 同舓, 舐的本字。 辞书解释: 以舌取食或舔物。是一种较为涵蓄的释义,这里所谓的“食”即为食色,说的是以口舌调情; 灺: 蜡烛的余烬,极似“也”的分泌之物; : 贝, 货币的代称, 贝、 也相组构, 为会意字。有交易、交换、转移意,又有重复、重叠、延续之意,均体现钱、色交换的本意及其过程; 驰: 马为阳,马是冲击力和速度的象征,也是寓意冲击和速度的组字符号。《易经·说卦》: “乾为马,坤为牛”,马代表阳、刚、直、健,其中寓有性接触的韵意 ; 施: 旗斿下隐藏一 “也” (贬义)。施有邪恶之意,《老子·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孟子·离娄下》: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赵岐注: “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訑: 音yl (欺诈)、音dan (通诞),从“也”中发出之“言”,不是欺诈,便是荒诞放肆。近乎用脏话骂人。 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集中反映人们对于男女性器的崇拜,它给人类留下的痕迹是深刻而悠远的,时至今日人们在动情时也常常请出性器来挥发表达感情,以造成语言的浓重气氛。今人说“也”直接明快,雅则三五个字,俗则一个字了事,不像古人那么慢腾风趣,涵蓄思文。然而如今“也”却被文化的黄沙掩埋得严严实实,连它自己也不知道当初扮演过什么角色。 出土于河南贾湖文化遗址。是刻在陶器、石器、龟甲上的符号,这些无疑都是铺就汉字大道的石粒。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