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譖( ) 戎生編鐘(四),文物1999年09期,春秋早期 劼遣鹵(魯)𧵩(責), 俾譖征緐( )湯(陽)。
 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十問91,西漢 夫食氣譖(潛)人〈入〉而黟〈默〉移,夜半而□□□□□氣。
 太尉楊震碑,東漢 而青蠅嫉正,醜直實繁,横共搆譖,慷慨暴蔑。
 崔君妻李金墓誌,唐 浸潤之譖,狙詐之行,緝緝幡幡,諂以求媚,吾所甚惡也。 《説文》: “譖,愬也。从言朁聲。” 《論語·顔淵》: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逸周書·謚法》: “譖訴不行曰明。” “譖”、“訴(愬)”皆有進讒、譭謗之義。 “譖”从朁聲,從文物材料可見聲旁逐漸訛寫爲 “替”的過程。今簡化字“譖”作“谮”,而“潛”作“潜”,部分從俗傷害了漢字的系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