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 ) 甲骨文合集24422,殷 ……在 。 按: 地名。
 甲骨文合集24423,殷 丙戍卜, 王。 在 卜。

伯甗, 殷周金文集成872, 西周早期
白(伯)乍(作) (䵼)。 按: 聲符形體變異。爲人名。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2,戰國至秦 早〈旱〉及暴風雨、水潦、𧈸(螽)䖵、 群它物傷稼者, 亦輒言其頃數。
 漢印文字徵 潦東太守。
 李澤墓誌,唐 行潦蘋蘩,恭享其祀。 按: 尞符下訛變爲 “小”。 《説文》: “潦,雨水大皃。从水尞聲。” 甲骨文从水尞聲,尞符下爲“火” 。金文聲符形體變異。楷字下訛變爲“小”。 “潦”字卜辭用爲地名,金文爲人名。石刻文獻謂溝中的流水。《詩·召南·采蘋》: “於以采藻?於彼行潦。” 楚簡假“ ”爲 “潦”: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3,戰國
(舜)聖(聽)正(政)三年, 山𨻊(陵)不凥(疏), 水滎(潦)不湝, 乃立㙑(禹)(以)爲司工。
潦★规◎常
形声,从水,尞(liáo)声,本义读lǎo,雨水大的样子,引申为雨后的积水;又读liáo,潦草,(字迹)不工整,也指(做事)不仔细。潦倒,情绪低沉,不如意。 【辨析】 潦/涝 这两个字都有“水大,农作物被淹”义,读音相近,是同源字。 潦 金文; 篆lǎo[氵(水,意符)+尞(聲符)→潦(《説文》:“潦,雨水大皃。從水,尞聲。”潦,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積水〈潦水〉。)] 《詩經·召南·采蘋》:“於以采藻?於彼行潦。”(在何處可采藻?在那渠水、積水間。) [西漢] 司馬遷 《史記·孝景本紀》:“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夏,……天下大潦〈澇〉。” 潦*liáo(15画)
  【提示】右边中间的曰,当中一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右下的小,第二笔宋体是撇,楷体是撇点。 △潦lǎo15画 水部 〈书〉 (1) 雨水大。 (2) 雨后的积水: 积~|行~。 另见liáo(243页)。
△潦liáo15画 水部 (1) 【潦草】做事草率,不认真;写字不工整: ~从事|字迹~。 (2) 【潦倒】颓丧失意的样子: 穷愁~。 另见lǎo(231页)。 |